


【摘要】甘肅省近些年勞動力流動數量較大,對該省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針對甘肅省勞動力流動的特點,將勞動力細分為農村勞動力和人才。從這兩個方面對甘肅省勞動力流動現狀、流動特點、流動原因進行分析,以及不同類型勞動力流動對甘肅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探討。最后分別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人才流失兩個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 農村勞動力轉移 人才流失 甘肅經濟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勞動力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給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達2.1億左右。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西部經濟較為落后地區的勞動力大量涌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已有的關于勞動力流動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勞動力流動可以縮小地區間差距,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消除要素稟賦差異;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勞動力流動擴大了地區差異。
針對甘肅省勞動力流動現狀,僅根據凈遷移量分析其對甘肅經濟的影響并不全面,因為甘肅省勞動力特別是流動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差別交大,其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度不可一概而論。甘肅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人口流動除了具有內陸流向沿海,落后流向發達等特征以外,還存在明顯的農村流向城鎮、人才遷出、農村勞動力省內遷移的特點。最終的流動結果是人才大量流失,經濟增長緩慢。本文針對甘肅省勞動力流動現狀,對現象、原因進行分析,以保證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制定合理的甘肅人口流動政策。
二 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流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農村勞動力“顯性化”階段、高速流動階段、停滯階段、跨區域大規模流動階段。與全國趨勢相同,甘肅省每年就業人數也在遞增(見下表1)。
甘肅省是一個人口大省,2010年年末總人口為2560萬人。同時也是一個農業人口居多的省份,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全省就業人員總數為1431.9萬人,城鎮就業人數僅為317.9萬人,而農村就業人員多達1114萬人。其中,從事鄉鎮企業工作的有233.5萬人,從事鄉鎮私營企業工作的有22萬人,其余31.9萬人從事鄉鎮個體工作。全省大部分勞動力都集中于第一產業,占全省就業人數51.1%,而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卻只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4.5%,遠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過多的農村勞動力滯留于第一產業不僅會降低農村生產率,同時也會影響整個甘肅省的經濟發展。
從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來分析。甘肅省勞動力整體文化程度不高[4],全部從業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最高為37.1%,高中文化程度占10.9%,大專及以上僅占8.2%,而文盲率卻高達10%。數據表明,甘肅省勞動力素質總體偏低,較高文化程度比率均低于全國水平,人力資本含量不高。見下表2.
通過觀察歷年來甘肅省機動人口變動情況發現,每年遷入及遷出人口大致相同,而省內遷入及遷往省內的人數幾乎占據了大部分流動人口數量。省內間流動大多都是農村勞動力,而省外流動多是專業技術人才——人才流失,每年人才流失數量幾乎是人才流入數量的兩倍。見下表3.
三 勞動力流動特點及原因分析
1.農村勞動力流動特點分析
目前,甘肅省農村富裕勞動力達400多萬。由于農村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導致人口基數不斷加大;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對純農業勞動的需求越來越小,導致剩余勞動力增多;加之農村教育水平、思想觀念、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教育經費短缺、專業技能培訓機構嚴重缺乏,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偏低。大量勞動力滯留于農村,不僅會降低勞動效率,也會降低農民純收入,同時造成農村較高的失業率。所以,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其必要性,只有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才能完成甘肅省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
然而,不能因為需要就盲目地鼓勵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城鎮,如此缺乏競爭力的勞動力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和低層次的工作,而且甘肅省農村勞動力多選擇在省內遷移。加之農民外出務工本身成本就高,這樣低效率的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的拉動能力不會太高。
2.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人才流動是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式,但是所謂的流動是雙向的,既有人才的流出也有人才的引進。而甘肅省每年的遷入人口數幾乎是遷出人口數的三分之一,2010年省外遷入人口僅69508人,遷往省外人口多達182702人。人才外流的主要途徑有高考、畢業工作、工作調離、出國等,這些年來特別是高校人才、科研機構人才流失極為嚴重。甘肅省人才外流對于人才來說利大于弊,畢竟可以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但是對于流入地來說也會帶來更大的就業壓力,而作為人才流出地的甘肅省來說則是損失重大。甘肅省教育條件、規模、環境落后,教育資源缺乏,培養一個專業人才、高學歷人才的相對成本要遠遠大于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大量的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紛紛離開甘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蘭州大學每年失去幾十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師,更有人曾稱[5]“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高校的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阻礙當地的教育及高校的發展。
人才外流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環境差,生態環境脆弱,森林覆蓋率低,海拔高,降水少,風沙大,紫外線輻射強,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工資待遇低,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工資36539元,而甘肅省只有29096元,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則更大;發展空間小,甘肅省農業工業占主導,國有單位、事業單位比例高,而大量需要創新人才的私企、外企進駐率低,僅有的企業產品、服務涉及領域窄。除此以外,用人機制死板、收入分配不公、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低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四 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的影響
1.農村勞動力流入對甘肅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成較大趨勢,農村勞動力轉移確實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甘肅省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其主要從事制造業、建筑業、商貿以及社會服務等行業,為甘肅省的建設、發展、GDP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勞動者的普遍文化水平及素質較低,貢獻及收入有限,所謂的城鎮化也只是表面現象,居民素質遠未達到城鎮化的標準。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勢必會帶來就業、居住、戶口、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壓力。
2.人才流失對甘肅省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才流失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甘肅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樣存在人才密度低、高級職稱少、學歷層次低、行業分布失衡、高級人才老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6]。大量人才特別是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流失嚴重削弱甘肅省的競爭力。每年高校教師、工程技術人員、高層次管理人才、科研人員、醫生等人才密集行業人才流失極為嚴重,高校畢業生外省就業率高達60%以上,加之不少科研單位都舉家遷移至外省。種種現象都極大降低了甘肅省的科研能力、科技 發展、創新能力,隨之而來的便是與其他地區越來越大的經濟發展差距。差距越大,人才從該地區流出的動力就越大,長此以往,在經濟發展與人才流失之間出現惡性循環,形成“馬太效應”。
五 政策與建議
1.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現狀,必須重視問題
第一,提高農村勞動力個人素質,加強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競爭力。增加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鼓勵農民自覺提升文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加大農村教育程度,普及義務教育,降低文盲率;開設實用性強、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機構。這樣才有能力有機會從事更多種類的職業,創造更多價值。
第二,改革戶籍制度。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得城鄉勞動力在經濟利益和社會待遇等方面有不平等。大力改革戶籍制度,放寬農民進城限制,增加農民工待遇,提高農民工生活保障。
第三,加大政府組織力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全方位轉移。由于農民對整個經濟形勢、就業方向難以把握,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制定、宣傳,結合甘肅省自身勞動力現狀及經濟發展狀況,引導農民轉移至真正有需求的領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培育當地特色產業,實現就地轉移,降低勞動力轉移成本。
第四,鼓勵人才回流農村。農村經濟發展同樣需要人才,農業作為工業、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同樣需要科學發展的動力。甘肅農村人才來源長期枯竭,致使農田種植方法落后、生產率增長緩慢,農民收入來源稀少。因此,急需大量增加農村專業人才以及科技研發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則需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下大力氣。農村自然環境、公共環境、人文環境都落后于城市,要吸引人才除了不遺余力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更要提供給人才更高的福利待遇,從思想觀念到政策制度都要真正做到重視人才。
2.針對人才流失的政策建議。
第一,重視人才,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構建良好的工作環境,留住人才。以往甘肅省大量人才外流,并沒有真正落實留住人才這項工作,意識不到人才流失的危機感,削弱人才的重要性。如今必須轉變人才觀念,充分認識人才是關乎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重視人才、尊重人才、關心人才,給予人才一定的社會地位,增加其自身的價值感和社會責任感。提供合理、優厚的福利待遇,保證人才的貢獻與報酬成正比,建立地區附加津貼,促進不同區域相同人員享受大體相當的工資福利待遇。構建靈活的用人機制,無論是職位晉升還是薪金待遇都需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特別針對科研機構,需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給予充足的科研經費的支持,搭建現代化的試驗平臺,在硬件設施方面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
第二,制定人才保護政策,吸引人才。只有通過未來的發展空間、優厚的福利待遇、穩定的工作保障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甘肅靠其自身的發展魅力和環境條件吸引人才基本難以實現,所以要借用西部大開發、蘭州新區建設的契機,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甘肅的發展空間和商機,針對創業人才更要放寬政策,大力支持并給予政策、法律保護。給他們提供足夠廣闊的平臺讓人才施展個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最終得到社會的認可。
第三,大力宣揚“建設家鄉”,鼓勵人才“走出去,更要走回來”。甘肅省當務之急是如何用好本土人才。首先是人文宣傳,加強對人才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人才的思想覺悟,將“建設家鄉”作為每個甘肅人的使命和責任,將甘肅未來發展的重擔落實到每個人的肩上,甘肅以其稀缺的教育資源培育出的人才,畢業首先應當是回報家鄉,大力提倡奉獻精神。其次是制定相關的本土人才保護政策,一定程度的“定向”政策。本土高校保證較高的本省學生的招生比例,對于錄取分數線以下且差距不多的學生可放寬政策錄取,條件是畢業后需留在甘肅工作;鼓勵學生去發達地區求學,但要保證人才回流數量,適當限制高層次人才戶口遷移,對于國外、省外求學歸來且優秀大學畢業的本省戶口的人才,提供廣闊的就業面、優厚的待遇。讓走出去的人才也要走回來。
參考文獻
[1]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2010年度[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1
[2]楊敏.勞動力流動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6
[3]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4]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5]甘肅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嚴重,待遇低還是機制“死”[N].中工網,2012.6.29
[6]傅為忠、凌芳、侯靜怡.經濟欠發達地區吸引人才的對策探討[J].華東經濟管理,2006(2)
[7]張蕾.關注甘肅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4)
[8]張立藝.吸引人才回流發展農村經濟的途徑[J].中國城市經濟,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