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喇沁旗以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為主線,強力推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其立意深遠,普惠民生,奠定了四季旅游的基礎。但此項目定位時間較短,進一步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為此,本文針對性的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喀喇沁旗 文化旅游產業帶 建設 建議
喀喇沁旗地處內蒙古東部,蒙、冀、遼三省交界處,居東北經濟區與華北經濟區結合部,東與遼寧省建平縣相鄰,南與赤峰市寧城縣毗鄰,西與河北省圍場縣、隆化縣交界,北與赤峰市松山區、紅山區接壤,距赤峰38公里,北京380公里,沈陽500公里,錦州港280公里,赤錦、赤沈、京通鐵路和國省公路G306、S206線穿境而過,赤峰玉龍機場坐落在境內。這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是內蒙古自治區距北京最近的旗縣之一。喀喇沁是蒙古語,漢語意為“守衛者”,是蒙、漢、回、滿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全旗土地面積3050平方公里,耕地65.2萬畝,總人口34.6萬,其中蒙古族14.5萬。
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到2007年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精神,再到2009年國務院關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推動,全國的文化產業建設出現了空前的良好局面。喀喇沁旗依托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優勢,按照“產業融合”的國家政策導向和構建“大文化旅游產業”的總體布局,實施了以親王府為核心、以赤峰國際草原城為龍頭,以旺業甸國家級生態商旅度假區為特色,以“七區四板塊”為重點,沿錫伯河、赤承高速公路,南接承德、北京,北延赤峰的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預示了喀喇沁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一 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取得的成效
錫伯河、老哈河的潺潺綠波,燕山、七老圖山余脈的強胸健肌,孕育了一方靈韻而神奇的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構建了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串珠式龍型旅游產業體系,從東到西若一條長龍,統籌了境內大部分的景區景點,產業帶的逐步完善,引領著喀喇沁旗的文化旅游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1.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立意深遠、高位起步
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西起茅荊壩植物園、東至赤峰文化產業園。其文化旅游景立意突出了生態環保、休閑度假、地區特色的主導定位。整個產業帶包括旺業甸國家級生態商旅度假區、美林谷生態旅游度假區、美林谷滑雪場、美林谷“世紀愛晚工程”、王府歷史文化國家5A級景區、王府番茄觀光園、馬鞍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赤峰國際草原城、錦山山水園林城、牛家營子中蒙藥材觀光園等30多個景區(點),七個主題產業園區。高標準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培育了文化創意、研發設計、娛樂經濟等新型業態,打造出全國知名的草原文化產業示范區和草原旅游集散地。
調研中獲悉,截至2012年7月份,圍繞百公里文化產業帶建設,總投資超過253億元、20多個景區已得到初步開發,一個個景區、景點猶如產業帶上一顆顆耀眼的珍珠,交相輝映,構成了喀喇沁旗旅游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
2.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促進了產業融合,普惠民生
著力將地方特色產品開發成文化旅游商品,實現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融合多種產業,富民強旗的目的,這是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的建設的戰略目標。為此,喀喇沁旗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采取“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在全面統籌和升級開發優質旅游資源的同時,不斷完善景區的配套服務、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組合,建設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四季旅游目的地”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鄉統籌示范區”,使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成為富民強旗的“生態走廊、經濟走廊、文化走廊”。
調研中得知,馬鞍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旅游業為當地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實惠。在完善國家級森林公園建設的基礎上,30多家農家樂、漫山遍野的山葡萄園、蒙野葡萄酒莊園等成為夏秋季節游客們旅游的好去處。牛家營子中藥材觀光園,成為內蒙古旗縣級產業融合的典范。該鎮主推全國著名的中草藥基地建設,主打中藥材觀光特色旅游產品,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提升了該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1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年實現產值8.3億元。產品不僅銷往國內,還遠銷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連接華北,東北的中藥材集散中心。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拉動喀喇沁旗旅游業的發展,2012年1-7月,全旗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6.1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44億元,創歷史新高。
3.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打造了四季旅游的品牌
喀喇沁旗以“四季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其一府三寺、生態景區、山水園林、滑雪圣地……,打造了“春來踏青、夏游園林、秋覽山色、冬享滑雪”的品牌。按照在品牌中創造精品,在精品中打造品牌的戰略規劃,不斷開創文化旅游業的高端產品。計劃總投資180億元的國際草原城,充分打造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都市生態休閑區、旅游休閑度假區,將草原文化、農牧文化融入旅游產業,在產業中體現文化價值,進而塑造城市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旺業甸國家級生態商旅度假區,規劃總面積38萬畝,重點打造以森林草甸和蒙元文化風情為主,集生態觀光、溫泉療養、冰雪運動和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國家5A級生態旅游度假區。美林谷生態旅游度假區,以美林谷國際錦標滑雪場項目為龍頭,開發以高檔旅游休閑項目為主的休閑運動公園。親王府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筑、后花園以及家廟福會寺再現原貌,展現了王府歷史文化。馬鞍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打造以夏季“森林休閑養生”、冬季“山地階梯溫泉”為特色旅游項目的國家5A 級旅游景區。錦山市民廣場、湖濱體育公園、錦山文化藝術中心等惠民工程,使錦山中心城區形成了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活動于一體綠色休閑圈。調研中看到,中國金世紀集團投資23.68億元的旺業甸國家級生態商旅度假區建、萬納北京投資公司投資46.81億元的馬鞍山(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區建、親王府府前廣場基礎設施和標志性建筑“世守漠南”印等文化旅游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
二 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現狀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規模產業偏少、文化旅游產業化程度低,文化旅游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吸納和應用新技術和新信息的能力不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有待大幅度地提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個別干部對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文化產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事業,因而,沒有給予的足夠地關注。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的研究和探索不夠,指導和引導能力差,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緩慢。二是資源利用不足,產業規模偏小。喀喇沁旗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豐富的當代文化,但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產業組織形式處于小規模小且分散,更沒有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市場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全旗普遍存在著文化活動陣地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情況,文化設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旅游景區設施條件落后,體現喀喇沁旗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新產品開發的有限。四是投資主體單一,經費嚴重不足。盡管吸引一些旗外資金投資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建設,但是與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的規劃藍圖的需求相差甚遠,多元投資渠道還沒有拓展,資金不足仍然是制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圍繞文化旅游的多個行業與一體的“大文化旅游產業”格局還沒有形成。六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目前全旗文化旅游產業尚未形成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產業體系,也沒有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主創新的市場主體。文化旅游產業吸納新技術、新信息的能力弱,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弱。
三 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的對策建議
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和領會中央、自治區有關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發展喀喇沁旗特色文化名旗、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領導,組成強有力的產業協調工作班子,制定發展目錄,確立重點發展項目,整合資源,協調關系。研究探索文化旅游產業經營的有效途徑,組織實施好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把抓好文化旅游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黨委、政府和旗直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二是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政策環境。要盡快完善出具體的文化旅游產業政策,包括投資融資政策、財政稅收政策、分配激勵政策,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規政策覆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領域。要制定和鼓勵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創辦文化旅游產業,降低文化旅游產業準入門欄。三是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圍繞著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的戰略,制定《喀喇沁旗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政策措施、發展目標和重點項目。邀請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力度,精心進行策劃,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專、精、特、新”文化旅游產業。充分利用喀喇沁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將文化旅游與農牧林水、工商貿等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
四是拓展多方的投融資渠道,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用好用足國家、自治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資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的基礎上,旗級財政要逐步加大投入,特別是在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發展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旅游產業。對經營性文化和旅游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
五是培養和引進經營管理人才,為文化旅游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創新人才機制,運用市場機制配置人才資源,建立競爭、激勵和分配約束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要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辟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旗創業。要加大本土文化經營人才、文化專業人才和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既要注重傳統民間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形成集專業人才與民間人才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經營管理隊伍。
四 結語
喀喇沁旗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創造力,在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戰略上,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實施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這一舉措將極大的拉動喀喇沁旗文化旅游產業的高標準、快速發展,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必將形成喀喇沁旗新的經濟增長極。
參考文獻
[1]郭素婷.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系統化運作[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6)
[2]龔紹方.制約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王文祥.文化旅游產業國內外研究綜述[J].學術交流,2010(11)
[4]朱桃杏、陸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5(6)
[5]喀喇沁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