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設計自有特點
PLJ沖鋒槍是于1990年代在斯洛文尼亞發現的,其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或9mm格利森蒂手槍彈,直到目前也僅發現這一支。之所以被稱為PLJ沖鋒槍,是因為該槍發射機座組件左側刻有一個三角框,框內刻有字母“PLJ”。
經考證,PLJ沖鋒槍設計于二戰期間,但與二戰期間生產的沖鋒槍一般采用堅硬的木制槍托或金屬制折疊槍托不同,該槍并未設計槍托,外形似手槍。該槍除未設槍托之外,也沒有前握把,因此其在射擊時,特別是連發發射時很難操控。該槍全槍長僅407mm,槍管長200mm,全槍高(無彈匣)170mm,全槍寬80mm,全槍質量(無彈匣)2.2kg,瞄準基線長321mm。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式射擊方式。全槍由發射機座組件、機匣/槍管組件和槍機組件組成。
發射機座組件由一體式的鍍鋅鐵塊鑄造而成,其上有握把、發射機座和彈匣座。
圓筒形機匣由鋼管制成,機匣后端刻有螺紋,螺接有機匣帽。拋殼窗位于機匣正上方。該槍設有兩個背帶環,其中一個設置在機匣前方左側,另一個則設置在發射機座組件的后方,用于連接槍背帶。但令人惋惜的是,該槍原始的槍背帶并沒有保存下來。槍管內刻有6條左旋膛線,這在歐洲沖鋒槍中是罕有的。
彈匣座設置在發射機座組件上,但遺憾的是,原始的彈匣并沒有隨槍保存下來,因此無法了解該槍彈匣的結構。根據該槍零部件的設計特點以及尺寸可以推斷,其所使用的盒式彈匣采用雙排雙進方式,與彈匣卡筍配合的槽口位于彈匣右側壁上。很多著名沖鋒槍的彈匣,如德國的MP40沖鋒槍、英國的司登沖鋒槍等彈匣都不能在該槍上使用,只有意大利伯萊塔M38沖鋒槍的彈匣可以使用。
該槍槍機采用圓筒狀設計,其前端帶有一個固定式擊針,抽殼鉤位于槍機前端正上方,拉機柄安裝在槍機后端右側,拉機柄較長,其頭部呈圓球狀,方便操作。不過,由于機匣右側的拉機柄槽后端并未封閉,因此在不完全分解時,拉機柄不必自槍機上取下,十分方便。槍機后部采用中空設計,復進簧及其圓筒形簧座(可在槍機內前后移動,壓縮復進簧)的前部通過一個可拆卸的旋擰式襯套收納在槍機后方的中空部分。相對于一般的沖鋒槍來說,該槍的復進簧直徑較小,僅6mm,并且制作復進簧的鐵絲非常細,導致復進簧整體非常脆弱,這也成了該槍設計中最薄弱的部分。
該槍既可進行連發發射,又可進行單發發射,通過控制扳機的扣動方式來選擇發火方式。其扳機采用兩段式設計,扳機的最底端帶有一個可動的尖部。想要連發發射時,只需將手指放在扳機的中間位置并扣動即可實現;如果想要進行單發發射,首先需要將手指按壓在扳機最底端的可動尖部上,然后再向后扣動扳機即可。這一設計方式頗顯巧妙。
該槍的瞄具設計并不像很多戰時臨時制作的武器那樣簡單。其準星位于槍管前端,為片狀,準星外側設有一個大型薄片準星護圈。表尺為翻轉式,照門為缺口式,有3個照門片,照門片上分別刻有100、200、300的數字,表示3個照門片上的缺口分別對應100m、200m和300m射程。使用中,需要哪一個照門片,將其豎起即可,不需要使用的照門片便可折倒。從結構上來說,PLJ沖鋒槍是一款為近距離射擊打造的武器,有效射程僅100m左右,因此另兩個照門片的設置顯得有些夸張。
PLG考證說
PLG沖鋒槍上刻有5處銘文,分別為在發射機座組件的左側刻有“PLJ”三個字母;“PLJ”的旁邊刻有數字“1944”;在機匣頂端、拋殼窗后方刻有字母“MJ”;拋殼窗前方刻有數字“1944”;握把后部上方刻有數字“13”。從這些銘文可以推斷出,“1944”應該意味著該槍的生產年份為1944年,“13”很可能是該槍的生產序列號,而字母“PLJ”和“MJ”的意思則無法推斷。
從該槍幾處銘文中,不僅無法得知制作者的任何信息,甚至是該槍的生產國也不明確。通過該槍的設計以及制作方式來推斷,其很可能是在一個地方工廠中制作的,這種地方工廠在二戰時期的很多歐洲國家都很活躍,但究竟是哪個國家的工廠所生產并不確定。另外,當時一些解放運動及地下組織也進行了沖鋒槍的小規模生產,但現存的比利時、丹麥、法國、挪威以及波蘭所生產的這類沖鋒槍無一與PLJ沖鋒槍相同。在前南斯拉夫領土內也曾小規模生產過一些獨特的沖鋒槍,其中兩款是在斯洛文尼亞由鐵托[前南斯拉夫人民游擊司令部總司令,前南斯拉夫人民委員會(即臨時政府)主席和國防人民委員]游擊隊隊員所生產的,但這兩種沖鋒槍在設計與制作模式上也都與PLJ沖鋒槍不同。
PLJ沖鋒槍是在斯洛文尼亞境內被發現的,這一事實很自然地會使人們推斷PLJ沖鋒槍是在斯洛文尼亞生產的。字母“PLJ”似乎更印證了這一推測,特別是在銘文的布局方式上,字母“P”單獨位于上方,而字母“LJ”則位于第二行,“LJ”即是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LJUBLJANA)的縮寫。雖然如此,并且二戰期間在斯洛文尼亞的被占領地區確實生產了很多種不同的武器,但并沒有歷史資料顯示PLJ沖鋒槍與這些武器有任何關聯。
除此之外,PLJ沖鋒槍上的一些設計特色對于普遍制作簡單、粗糙的臨時性武器來說相當與眾不同。其中最明顯的是機匣后端以及機匣帽上的螺紋。該螺紋采用不對稱設計,機匣帽靠螺紋連接在機匣尾部后不會自行松動。對于臨時制作的武器來說,這樣的設計相當費時費力,完全可以采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設計螺紋。再者,該槍的發射機座組件采用一體式的鐵塊鑄造而成,采用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零部件相當繁瑣,對于技術和設備的要求都很高。另外,從該槍精心制作的表尺、保險和扳機系統可以看出,PLJ沖鋒槍的設計者在武器設計方面有著很豐富的經驗。精密的機器設備和成熟的武器設計人員在當時的斯洛文尼亞是罕有的。
還有一種推測是該槍起源于意大利,這一推測也有幾個方面的佐證。PLJ沖鋒槍發現于斯洛文尼亞,斯洛文尼亞與意大利相鄰,并且在1941~1943年間,其有一部分領土處于意大利的占領之下。因此當時意大利生產的各種武器在斯洛文尼亞使用都很普遍,即使在1943年意大利不再占領斯洛文尼亞以后,仍有一些武器從意大利進入到斯洛文尼亞,例如詹多索TZ-45沖鋒槍等。PLJ沖鋒槍的制作水平也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種意大利起源說,因為工業化水平較高的意大利北部當時則擁有成熟的職業化槍械工人和精密的生產設備。除此之外,在一些細節設計方面,PLJ沖鋒槍也與意大利在二戰及二戰之后生產的一些沖鋒槍相似。然而,字母“PLJ”和“MJ”的銘文則是這種意大利起源說的一大漏洞,因為字母“J”在意大利語中并不存在。
關于PLJ沖鋒槍的起源還有多種多樣的推測,那么PLJ沖鋒槍到底是哪國生產的,至今仍沒有準確的結論。
如果有研究歐洲沖鋒槍史的人士,且對該槍掌握更多信息者,望能呈現自己的資料佐證,與廣大讀者共同分享。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