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近期報道郵政平信“丟失”問題,近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作出回應,稱經初步核實,截至目前,報道中反映“丟失”的29封國內平信中,已確認妥投的14封,其余15封正在核查。反映“丟失”的4封國際平信,確認妥投的兩封,其余正在請相關寄達國郵政部門協查。
一封平信,一種權利。保護用郵者的權益,是郵政工作者“天然”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人類渴望溝通的天性使得郵遞員---這個艱辛的職業---作為傳遞信息的使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性中溫暖、守望、牽掛、感動、執著等柔軟而美好的情感。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老郵遞員告訴我們一個答案:如果只為“活著”而走,郵路是孤獨、乏味的;如果灑下一路深情與摯愛,郵路就是一條通向愛和希望的橋梁。彎彎曲曲的山路,沉甸甸的郵包,一份份關愛與問候,千家萬戶的等待,曲折而漫長的郵路,潛藏多少人生密碼。
一代代的郵遞員,深情地走在郵路上。他們從無數鄉民渴望與期盼的眼神中,讀懂了這份職業的光榮與驕傲,尋獲繼續走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他們之中,有一個名叫唐真亞的人。一條船、一支槳、一片情……洪澤縣郵政局老子山支局投遞員唐真亞,15年來風雨無阻,水陸兼顧,堅持每天起早貪黑劃船投遞湖區郵件,傳遞信息,使湖區漁民和陸地群眾享受著同樣的郵政服務。
在前幾年撤鄉并鎮的過程中,一些地方鄉政府所有的配套機構幾乎全都搬走了,包括電力、水利、糧食、食品等管理部門,甚至包括學校、銀行等,而郵局和郵遞員卻始終堅守,成為達到中國每個角落、溝通每個末梢的動態因子,當然這也是其使命和職責所系。
當今社會,即時通訊工具觸手可及,郵政服務更多在于物品的投遞。而在電話、網絡還沒那么普及的農村和欠發達地區,信件傳遞仍是人們溝通信息傳遞感情的重要方式。在城鄉二元結構難以短期改變的情況下,農民工常年在外,郵路成為他們和老家親人聯系的紐帶,那些郵件寄托了很多人的期盼和慰藉。
方便快捷、準確安全是民眾對郵政服務的要求,如果按照純粹的競爭法則,放開準入條件,引入競爭自然會給消費者帶來較高的滿意度,這在城市的快遞服務業中已有明顯的體現。但在中小城鎮,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利潤低甚至虧本的現狀使得民營企業望而卻步,國營郵政就成為這種普遍服務的承擔者。
國營郵政也有一個生存的問題,如果城市中由于競爭充分而利潤率降低,又必須承擔廣大農村的普遍郵政服務,這個虧空長期累積顯然也是巨大的,因此,規定一定重量物品的郵政由國家郵局專營就成為現實的選擇。
郵政,觸須深入全國,郵路,連通窮鄉僻壤。如果單以效益論英雄,郵政的許多業務,堪稱卑微。但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個共同體,只要這樣的服務關聯億萬人的情感與幸福,那就必須提供。提供這服務的既然是企業,公益的同時也得追求效益。如果都市里面能夠產生效益的郵政量,都被快遞拿走,最艱苦的鄉郵卻由郵政來承擔,投入與收入完全不成比例,造成全行業的虧損,公共服務就不可持續。
所以,贊美唐真亞,贊美像“愛心郵路”那樣的優質公共服務,請理解“郵政專營”。優質的公共服務贏得了尊重,還要贏得未來。
如何贏得未來,“專營”是制度保障,但不能躺在“專營”上作“壟斷出效益”的美夢,把“專營”當救命稻草,救不了郵政。
品牌與尊重,共同構成郵政的美譽度。這種美譽度,是能夠帶來效益的。珍重、依托美譽,開拓包括郵政儲蓄在內的郵政延伸產業鏈,是郵政最光明的出路。
在中國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最落后的一級,郵政幾乎成為唯一一支通達所有村莊的力量,這不僅對于個體、家庭的需要,而且對于整個中國的經脈暢通均意義非凡。其中,更蘊藏著開拓潛力巨大的市場富礦。至少,對郵政而言,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并非天然是割裂與沖突,而是完全可以和諧共榮。這種共榮,會讓我們看到中國郵政的希望。
郵政的優質公共服務,不僅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還有著巨大的政治意義。東鄰日本郵政改革屢屢引發政治風暴,固然原因非三言兩語可解,但深入鄉村的郵政服務遠遠超出了“送信”的傳統定位,使郵政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動員力量,對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不無啟示。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是當前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沒有數量眾多、令人放心的公共服務渠道造成的。公共服務涉及社會各個領域,考慮到成本等因素,有關部門在社區和鄉村都建自己的服務渠道很不現實。充分利用郵政渠道資源,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必然的選擇。
而遍布城鄉的郵政網點,以及深入千家萬戶的投遞網絡,早已構建了中國郵政獨一無二的服務渠道。比如,江蘇郵政在2011年底在全省建成“蘇郵惠民”加盟店1萬多個,基本位于村、鎮、居民小區。
5.1萬個郵政營業網點,12萬個便民服務站,9萬多個村郵站,3萬多個報刊亭…… 每一條渠道,每一個網點,都是促進服務均等化的“生力軍”。期望一條條“郵路”,都能變成一道道跨越城鄉鴻溝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