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每個世紀,世界的中心都在變。如果不能單獨領導世界了,美國會怎么辦?”
授課老師、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教授坐在圓形長桌的一端,他沒有準備講稿,言辭犀利。在他面前,圍坐于圓桌的十幾名學生大多西裝革履,身兼重職——他們是一群“廳局級”美國官員。
這是第二屆“中美高級官員培訓班”上的一幕。4月23日到27日,這一由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與美國聯邦政府學院(相當于中國的國家行政學院)合作舉辦的培訓班在清華大學舉行。
“中美高級官員培訓班”是美國政府“全球領導力”高級培訓班的一部分,首屆培訓班曾于兩年前在清華園舉辦,當時共有17名美國官員參與了培訓。此次培訓,美方人數精簡為14人。
與兩年前相同,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教授要求,來華參加培訓必須是Senior Executive Servant Level(高級政務官,相當于中國廳局級)。這些官員是美國政府部門的重要主管,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其所管理部門未來對華決策乃至美國國策的制定和執行。在美國國防部,這一級別的官員只有75人。
值得一提的是,兩次培訓均有相當數量的具備軍方背景的美國官員參與。兩年前,這一數量為7人,此次培訓,有3名來自美國國防部和1名來自美國海軍的官員。
除了來自軍方的官員,其他美國官員分別來自國務院、國土安全部、商務部、核安全委員會、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
為期5天的培訓試圖為美國官員提供中國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全景描述,具體課程包括中國大戰略、中國政治體制與十八大、國際政治變化和中美關系、中國的軍事和安全政策、中國經濟和貿易政策、中國決策機制等。
關心中國新媒體
與首次培訓相比,此次培訓課程變化不大。兩年前的培訓中引發美國官員興趣的中國政黨體制、行政體制等內容,再次成為課程的主體內容之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主講此課。兩年前,薛瀾本打算講“轉型中的中國公共政策決策過程”,面對提出“中聯部和外交部有何區別”的美國學生,他最終卻花了2/ 3的時間給學員們講中國的政黨體制。
今年,薛瀾再次將重點放在介紹中國的議事規則和政策制定規則上。國家發改委是他介紹的重點,中央外事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中國特色的領導機構也是讓美國官員了解中國的必備知識。除此之外,介紹中國的非正式議事規則和政策制定規則也占去了相當比重,包括各部門的吹風會、協商會,甚至還有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情況。
推動醫療改革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在本屆任期內最重視的工作,薛瀾同樣以中國的醫療改革為例,介紹當下中國的決策過程。他介紹了SARS之后有關部門決策的新特點:國家明確大方向,增加調研,并將具體的研究課題外包。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健主講中國政治體制和下半年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在課上,他闡述了自己對當下國家機器變化的看法:從政府財力上看,中國這些年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國家機器無疑在增強;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國家機器也在“減弱”,因為現在“連局長都可以選了”。
除了對中國的“體制”感興趣,美國官員們對影響中國決策的新興力量也興趣十足。這其中,尤以新媒體為代表。
在課上,有美國官員問薛瀾:你怎么看待中國微博上的民意對社會管理的影響?
而在課程的最后一天,“媒體和意識形態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之后的圓桌討論中,美國官員們的問題中亦有不少涉及中國的新媒體,尤其是博客和微博客。前段時間中國政府大力整治網絡謠言,也在他們的關心范圍之內。
中美互相依賴
除了內政,美國官員感興趣的另一個議題是中國的外交政策。
培訓的第一課主題為“中國大戰略”。而在講課過程中,閻學通一直以中美關系為重點。他開門見山地分析了當下世界格局的變化,而無論是雙極還是多極,中美無疑都是最為重要的角色。
閻學通以奧運會金牌榜來比喻近年來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前,從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奧運會的金牌榜上挑戰美國,直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今年的倫敦奧運會,雖然還不知道結果如何,但爭奪金牌榜首的無疑只有中美兩國。”
但是,“美國人不會接受任何一個國家與他們分享世界的領導權”。因此閻學通認為,在未來,中美的沖突無疑會增加,而兩國關系的關鍵在于“管理沖突”。
同時他認為,中美之爭不同于美蘇之爭,中美之爭的策略不是力量,而是技巧;不是武力,而是技術。
在閻學通講課過程中,沒有美國官員打斷或者發表異議。
事實上,此次“中美高級官員培訓班”,即是美國“全球領導力”課程的一部分。孫哲認為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美國自己要做全球領導者;二是他們選擇學習中國,把全部培訓內容定為中國,也許說明美國人認為中國也是全球潛在的領導者,或者他們意識到,要想做全球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跟中國打交道。
閻學通也說,中美雙方更是互相依賴的關系,而且在和所有國家的雙邊關系中,對方都是最重要的。
在提問交流環節,少有美方學員再涉及中美關系話題,除了首位發言的美國國防部官員。他表示,全球化并非暴露了各國之間的矛盾,而是加劇了國家之間的互相依賴。
課程除了闡釋中國的外交政策,有關中國人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內容,也試圖讓美國官員看到中國人如何看待美國的外交政策。
在最后一天“媒體以及意識形態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的課程中,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理事長于品海談及意識形態在外交政策中的影響時,提到美國對于政治、文化相似的巴基斯坦、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不同態度。
事實上,在此課之前,本刊記者私下問及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在中美關系中起到多大影響時,有美國官員即以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的關系為例,表示美國政策也存在雙重標準。
美國官員在課堂上也并非一直保持溫和的外交態度。在一些問題上,他們的提問頗為直接。
在“國際政治體系與中美關系”這一課上,有美國官員問道:“中國有足夠的軍力保護臺灣,為什么還要繼續保持軍費高增長?”孫哲回答道:“美國的導彈夠把世界炸好幾遍了,可美國每年仍然要花6000多億美元的軍費。”
“保守”的美國官員
第一天上午課程結束時,孫哲對美國官員們說,現場有幾家中國媒體記者,希望能夠和大家交流。他打趣道,“你們可以說真心話,也可以用外交辭令,當然我們希望聽到你們的真心話。”
結果,下午開課前,美方告知記者:除了最后一天下午的圓桌討論,記者不能旁聽采訪。領隊麥克陪同孫哲對在場記者一一告知并握手致謝,隨即將記者全部請出門。
在圓桌討論中,當有記者對此做法提出請美方給予解釋后,一位美國官員說:他們擔心中國媒體把自己的觀點當作美國政府的官方表態公開報道,而他們并不代表美國政府。
即便是在最后的約定的開放討論中,美國官員也沒有放下外交辭令。
當有記者問道此次培訓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是否從培訓中學到了想要的東西時,現場隨即陷入冷場。過了一會兒,一位美國官員回答道:“由于我個人此前對于中國的了解并不多,這次培訓讓我受益良多,改變了我對中國的預想。特別是一些與我們交流的學生,他們的熱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私下的聊天中,當涉及公務時,美國官員多數時間也表現得很謹慎。在第一天“請”記者離場之前,一位國防部官員在與記者閑聊了20多年前在北京的求學經歷后要求,報道中不要出現他的名字。
后來,當記者提出正式采訪請求時,也遇到了美國官員的“踢皮球”。來自美國國防部的官員直接拒絕,并請記者采訪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們。而后者則稱,要經過領隊的同意才行。領隊麥克表示他會“盡力”,到本刊截稿時,記者發送的采訪提綱尚未收到回復。
孫哲說,或許是新上任的緣故,麥克總喜歡召集美國官員開集體會議。“他們每天中午都會到清華的小樹林里開小會,以此決定如何行動,就像中國人上世紀1980年代出國時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