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柳斌杰署長在新聞出版總署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指出:“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是中央推進文化建設的重大決策。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的實施是推動產業實現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新聞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手段?!敝卮蠊こ探ㄔO是促進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大思路、大戰略、大手筆,將改變我們的傳統出版格局,為我國新聞出版業開辟嶄新的發展空間。
構建立體化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體系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規劃了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在文化資源數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中華字庫工程,加快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建設;在文化生產數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數字復合出版系統、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建立數字內容生產、轉換、加工平臺,形成覆蓋網絡、手機以及適用于各種終端的數字出版內容供給體系,開展電子書包實驗;在文化傳播數字化方面,提出要加快推進出版發行數字化改造,建設規模化數字出版物投送平臺。
在《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的新聞出版科技創新工程中,明確列出了六項重大工程,除了上述四大工程之外,還有電子書包研發工程和國家數字出版服務管理平臺項目,在31個重大項目中,還有國家學術論文數字化發布平臺等多個重大數字出版工程。發改委剛剛發布的《“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規劃了文化信息資源庫工程。科技部會同中宣部、財政部、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
國家立項的數字出版重大工程,從文化資源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傳播數字化三個維度,分別解決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中的技術裝備、版權保護、信息傳輸、應用展示、資源整合、公共服務等關鍵問題,事實上構成了立體化的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體系,其目標就是為了全面推動新聞出版行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出版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與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會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個輪子,兩者相互支撐,相得益彰。尤其是科技創新為文化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我們最近開展了一次新聞出版行業最大規模的科技、信息化、標準化調查,結果表明:新聞出版單位科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與其他行業相比科技水平相對較低,企業技術研發能力亟待加強,標準化建設任重道遠。數字出版是數字技術催生的出版新業態,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數字出版。在此我強烈呼吁新聞出版單位一定要重視科技,喜歡科技,應用科技。
新聞出版轉型升級是個系統工程
傳統出版單位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是個系統工程。做數字出版難,出版數字化全面推進更難,恐怕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工夫。這就要求傳統新聞出版單位必須持續不懈地堅決推進信息化建設,無論是在資源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傳播數字化三個維度,還是在企業內部生產流程、產品研發、市場銷售、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應用信息技術。沒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聞出版轉型升級絕不可能。
知識服務和平臺建設是數字出版的關鍵
在數字出版時代,傳統新聞出版單位轉型升級的目標是信息服務提供商,這一點大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是與谷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亞馬遜、當當等電子商務企業,新浪、搜狐等新媒體企業,方正、同方等技術公司,中國移動、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相比,脫胎于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信息服務提供商的核心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就是知識的加工整理、深度挖掘,構建以領域本題為基礎的知識庫,并向全世界用戶提供知識服務。國際上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的成功轉型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要提供知識服務,必須建立數字出版平臺。數字出版,平臺為王。建設數字出版平臺是從內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需要。沒有平臺,提供信息服務無從談起。建設數字出版平臺也是數字環境下企業生存的需要,平臺是互聯網條件下新聞出版單位的一種生存方式。傳統新聞出版單位一定要重視知識服務和平臺建設。
我們相信,只要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技術提供商、內容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終端制造商等數字出版產業鏈上的各家單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不越位,也不錯位,一定可以打造數字出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作者系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