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
中國婦女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楊光輝
我們一直認為,最好的出版社不一定要產品大而全,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盡管中國婦女出版社是小社,但經過這些年的積累,我們已經在出版孕產養育、家庭教育、生活健康等品類圖書方面有了一定的品牌和知名度,所以就要緊緊抓住這個優勢,將這幾類產品進一步做到“專、精、特、新”,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廈門大學出版社社長 蔣東明
對專業出版的追求,需要的唯有堅守、選擇專注、長時間努力,才有可能獨創特色,形成優勢。我常說,所謂做大做強,就是在某一領域,你的產品最全、最精、最深。這點雖然說得容易,實踐起來很難,但對于目前的大學出版社,都正走在這條路上,并已嘗到甜頭,個中的甘苦冷暖,已然相知。
編者按:本刊2012年第5期推出的“獨體社”專題受到了業內的廣泛好評,很多讀者給我們來信,表示專題中提出的問題和經驗值得借鑒和思考,并希望就此話題進行延續性的探討。為此,本期我們請來中國婦女出版社楊光輝社長和廈門大學出版社蔣東明社長,繼續聊一聊“獨體社”的話題。
出版廣角:首先非常感謝兩位社長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訪問。我們知道,部委社和大學社在我國出版體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似乎對出版集團之外200多家“獨體社”的發展缺乏“實質性”的指導。當然,如今這些“獨體社”情況也千差萬別,強的完全有實力和某些出版傳媒集團單挑,差的時時在生死線上受煎熬。所以,盡管政府相關部門一時還未就“獨體社”的未來發展給出明確的定位,但“獨體社”必須有自己的應對招式。在此,我們請兩位社長談談對“獨體社”未來發展的一些想法。
楊光輝:轉制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作為集團化,應該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而不是行政行為。但目前的集團化基本上還是一種行政行為,即上面做了一個框,把他們認為應該集團化的出版社攏到一起來。這樣的集團化,如中國出版集團、教育出版集團,都是行政化的產物,而不是市場催生、強強聯合形成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樣集團化的背后,他們的競爭優勢是不可比擬的。國家給了他們很大的優惠,如政策扶持、大量撥款。而部委社,雖然政策上享有同樣的優惠,但扶持資金基本為零。這和集團中的出版社相比,不管是日后甩開包袱也好,提供未來發展的基礎也好,基本上不可同日而語。
在此,“獨體社”很容易產生的一個疑問就是:國家是否愿意讓我們這樣的中小出版社有生存發展的空間?還是以后有更好的設想?這是目前還不清楚的。
蔣東明:《出版廣角》開展的關于“獨體社”的討論很有現實意義。關于在集團化、數字化的背景下,我國中小型出版社在出版產業的作用、發展的道路和面臨的困境,不少業內專家都給出了他們的想法,很有啟發性。歸為“獨體社”第一類的就是大學出版社,這是因為100多家大學社基本上都游離于出版集團之外,因此大學出版社更關心“獨體社”未來的命運。
廈門大學出版社在福建省不僅是“獨體”,而且是“孤單”。因為福建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幾乎囊括了福建所有出版社,只有廈門大學出版社置身其外,又只身地處廈門(其他出版社均在省會福州)。但對于“獨體社”的未來,我們還是充滿信心。
出版廣角:當前200多家“獨體社”的情況也很不一樣,兩極分化很厲害,少數幾家大社實力不亞于“出版集團”。發揮各自優勢,走“專精特”之路,也是目前世界出版的常見格局。就你們自身而言,在出版集團化背景下競爭的最大難題和優勢在哪里?
楊光輝:在集團化背景下,缺乏行政靠山的“獨體社”,壓力和動力都很強。集團化對我們造成的壓力很大,我們怎么生存?可以說,生存壓力成為我們最重要的動力。
中小出版社在競爭中的優勢在于:知恥而后勇。被邊緣化的感覺,逼迫我們自謀出路,自尋市場。小社不去奮斗、打拼就會死掉——有的已經被兼并或倒閉。但大多數還是在努力地尋求出路、開拓市場。我們的優勢在于專業化——專業化,這是綜合性的出版集團無法比擬的。據我觀察,我并不認為集團社已經做得很好,目前,進入集團的各社基本還是各自為營,有的成果和后勁兒,都遠不及一些“獨體社”。
我們一直認為,最好的出版社不一定要產品大而全,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盡管中國婦女出版社是小社,但經過這些年的積累,我們已經在孕產養育、家庭教育、生活健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品牌和知名度,所以就要緊緊抓住這個優勢,將這幾類產品進一步做到“專、精、特、新”,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所以,鞏固優勢領域、做好單品種書、打造品牌系列,就是我們要堅持的戰略思路。
“廣闊的思維”不一定要體現在出書面廣,出版品種多——這些方面我們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政策扶持上,都拼不過集團社。與其求大求全,盲目跟風上新品種,不如做好小市場中的大份額,深入細致地深耕每一個產品,維護好、推廣好每個品牌,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思路。
蔣東明:大學出版社作為“小舢板”,是由她的許多屬性所決定的。規模小并不一定做不了大事,關鍵是我們不要只以碼洋利潤來衡量她的優劣。
首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已成為大學出版社的基本共識。這是中小出版社在充分市場競爭環境下立足的根本,更是大學出版社自身的優勢所在。大學出版社最有可能依托高校的學科優勢,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這是別人所無法取代的。
其次,大學出版社的出版人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隊伍水乳交融,緊密相連。廈門大學出版社編輯隊伍的專業特長,基本上涵蓋了本校的優勢學科。我們社還聘請一些本校的知名教授到出版社兼職,這使得我們出版的目標能密切追蹤學科的最新動態。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還要改變觀念,擴大出版社的原有專業功能,與學校期刊、圖書館進行更有效的實質性合作,甚至于利用孔子學院南方基地、網絡學院等進行數字出版合作。在大學這塊沃土上,大學出版社是大有可為的。
第三,中小型出版社組織精干,協調性更好。出版社應對市場或服務讀者方面,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長時間的扯皮,沒有冗長的出版程序,決策的效率往往決定了效益。這就是“小舢板”的靈活優勢。
出版廣角:在“獨體社”的生存路徑和盈利模式探索上,請兩位社長跟我們一起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楊光輝:我們是根據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優勢設置產品線。我們是全國唯一的一家婦女社,與其他部委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有系統,有基層組織機構,可以形成某種專業壟斷。我們的上級單位婦聯只是一個群團組織,不是政府職能部門,底下無企業、機構可以依托,我們不可能出系統書。此外,社科類、財經類、學術專著類的圖書,也不是我們長項。表面上,我們面對的是6.5億廣大的婦女兒童,但事實上,任何一個社都可以出版女性題材圖書,我們只能貼近女性關心的熱點領域,在孕產養育、家庭教育、女性心理勵志、女性文學等板塊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年復一年、專心致志地做這幾類產品,力爭把我們的產品線做精做好,做出品牌和優勢。
比如孕產養育和家庭教育是市場熱點,這些產品不是幾家出版社就能壟斷的,全國500多家出版社,沒幾家不做孕產書和家教書的,但是出得好不好又另當別論。我們堅持的一點是:對市場要了解、摸透,沉下心來做自己的優勢領域:1.鞏固專家團隊,在專業性上做強;2.在引進版權上要加強;3.在選題的自主創新上要加強——總之,通過不同的渠道,把最好的內容集中到我們的手中。雖然做的是大眾選題,但是不能做成“大路貨”,我們的目標是做精,做好,做成我們的優勢產品。
蔣東明:古今中外,從事出版業的人都要有點理想主義色彩。這是因為世人所應具備的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科學精神,都是從出版物中一點一點吸取的。因此,這個行業的人永遠都要擔負著對讀者正面教育的責任。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接受知識的信息泥沙俱下。但互聯網的各種博文,充其量只能作為“發表”的一家之言,而不是所謂的出版。出版的這種特性,使得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只把經濟利益掛在前面。對專業出版的追求,需要的唯有堅守、選擇專注、長時間努力,才有可能獨創特色,形成優勢。我常說,所謂做大做強,就是在某一領域,你的產品最全、最精、最深。這點雖然說得容易,實踐起來很難,但對于目前的大學出版社,都正走在這條路上,并已嘗到甜頭,個中的甘苦冷暖,已然相知。
我接觸過許多港臺出版商,特別是最近到英國倫敦參加書展,與一些國外出版機構做交流。他們對于出版業的理想主義追求,對于如何盡力滿足讀者的需求,對于出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的道路,大家幾乎都有近似的看法。當我們在不遺余力地擴充規模,強扭入伙,打造集團時,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出版的自身發展規律?
出版廣角:聯盟或集團化,有沒有成為“獨體社”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
楊光輝: 在大的體制背景下,這種改變不起大的作用,靠通過行政手段,組成集團,上個規模,意義不大,未必能做到長久的強勢,關鍵還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如內部的管理、運行要完全適應市場的改變,不走過場,不玩花架子;在員工的激勵上,工資的分配上,做到效益導向——效益第一,有效益,就要獎勵,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通過機構設置、內部管理、機制改善來培養人才;通過品牌力、影響力的提升來吸引人才。從我們隊伍建設本身來看,中青年女編輯占主體,男女比例為1∶2,這是婦女社的特點。在其他出版社,女同志的優勢不是很大,到我們這里,最好的策劃編輯卻都是女同志,比如我們要求進孕產養育分社的編輯都要求做媽媽的,沒有做媽媽的經驗,編不了這類書,連策劃選題點都不一樣。雖然我是個父親,但看這類書就沒感覺,哈哈!但做了媽媽的編輯就不一樣,她親身體驗孕產和養育的整個過程,知道什么是讀者需要的,是規律性的東西,她了解哪些選題點是大眾關注的,哪些是小眾的。
我們社沒有優勢,我們要發展,就是集中精力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把內部的管理科學化,調動起每個員工的積極性,把大家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我想這就夠了。至于什么資本運作,比如做股份公司掛牌上市,我們暫時是不考慮的。
蔣東明:優秀圖書可以沒有高深和大眾之分,但卻有編輯和作者水平之別?!蹲x者》是一本定價只有4元的雜志,但它卻吸引千萬讀者,影響幾代人的心靈,《讀者》雜志的編輯是很了不起的。對于眾多的出版社,無論是龐大的集團,還是寥寥幾人的小社,最重要的人才都是富有激情,擁有品位,甘為作嫁,踏實前行的出版人。即使出版集團再龐大,一本書的產生也是由少數幾位編輯策劃出來的。
說到底,出版業是智力密集型的產業。業內人士都知道,投資巨大,裝幀考究,煌煌巨冊的圖書,大都是用來撐門面、趕評獎或不差錢的形象工程。真正在市場為讀者喜愛的書,是埋藏在書里的思想光芒和藝術魅力。讀者對于出版物,他們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而不太注重出版社的大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雄厚和規模龐大并不是產生優秀出版物的第一要素,而是出版者的眼光和品位。
出版廣角:感謝兩位社長與我們分享以上觀點和寶貴經驗。正如兩位社長所言,不少“獨體社”發展后勁兒很足,盡管當前有些政策還不明朗,但依然不乏中流擊水各領風騷者,這使得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再次感謝兩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