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出版物的質量問題頻發,其中既有從業人員能力、出版社制度落實不力等原因,也存在新形式、新技術等導致的新原因,為保證出版物質量,出版單位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出版物質量保障制度。
[關鍵詞]出版單位 出版物質量 質量保障制度
出版物出現質量問題,出版社作為出版物的生產主體,承擔質量責任毫無疑義。為避免質量風險,國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早已從各個方面設立了諸多規定,但這些年來,從捏造作者的“偽書”到某些危害公眾健康的“養生書”,再到各類出版物層出不窮的“差錯率嚴重超標”,質量問題反倒呈現蔓延之勢。出版物質量問題為何如此嚴重?
一、出版物質量事故的癥結所在
導致出版物質量問題頻頻出現的原因,既有從業人員能力、出版社制度落實不力等原因,也存在新形式、新技術等導致的新原因。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與新技術導致的編校難度有關
在傳統出版中,作者創作的手寫原稿是編校尤其是校對的底本。但目前這一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作者原稿本身就是已經錄入的電子稿,無需出版社進行錄入,由此,比照手寫原稿進行校對異同的“對校法”幾乎名存實亡。與此同時,電子稿將作者寫作疏漏和錄入差錯合二為一,兩類差錯都將以“是非”的形式出現,校對者接下來進行的校對,既然無原稿可比照,只能通過是非判斷才能發現差錯。今日編校工作的起點,已經由“校異同”轉為“校是非”,而這項工作對一般校對人員來說要求甚高。編校質量差錯率過高,與新技術帶來的這種校對難度、傳統工序有所失靈有關。
2. 與出版量大導致的出版節奏有關
編輯出版任務量大,是近年來的普遍現象。截至2011年3月,全國上報新聞出版總署2012年度選題計劃品種前100名的出版社,上報選題計劃總量110244種,這100家出版社的圖書品種平均超過1000種。根據實際調查,超過100名編輯的大型出版社一年的圖書出版量一般在3000種以上,平均一名編輯出版圖書20~30種;50名編輯以上的中型出版社,一般出版圖書為800種左右,人均年出版圖書也在20種左右。全國各出版社年出版圖書低于200種、編輯人均出版圖書低于10種以下的寥寥無幾。這一出版量已經遠遠超過之前的編輯人均3~5種的基本標準。出版總量的極大提高,催生出極快的出版節奏,編輯超負荷工作,編校合一,校對環節缺省等,在出版業內屬于普遍現象,編校質量滑坡也就是自然結果。
3. 與利益追求導致的出版環節缺失有關
圖書出版物傳統的“文化價值/優秀質量”追求,在以經營、利潤為導向的當前情勢下,逐漸為“市場價值/銷售速率”所代替。“十年磨一劍”“坐穿冷板凳”不再作為編輯職業精神的圭臬,而暢銷書、銷售利潤被作為編輯的職業價值。這種導向調整,不僅讓編輯對出版物質量喪失專注,也讓出版社在組織架構上做出調整:節省人力成本,砍掉校對、印制、美術設計、質檢等部門——這些部門的原有業務要么完全交由編輯負責,要么委托給社外人員或公司。而這些部門恰好是出版生產流程中與出版物質量最為密切相關的環節:缺少專負其責的人員或部門,關鍵生產環節出現疏漏,不僅意味著內控力的嚴重降低,而且意味著對出版物質量放松警惕。
4. 體外循環導致質量保障相關制度落實不到位
出版社與民營出版公司合作,在業內已不是秘密。民營公司與出版社進行合作,基本上屬于“兩頭在外”,即選題策劃、書稿編輯加工和圖書印制發行均由民營公司掌握,出版社提供書號并保留“三審權”。但“三審權”的保留基本流于形式,沒有認真加工的一審、二審乃至三審,根本無法清晰掌握內容質量;出版社不參與編輯加工、排版校對、設計印制,也無法掌控圖書成品的生產狀況。應該說,在民營出版“繁榮”和出版物質量滑坡的表里之間,出版社容忍喪失掌控權的體外循環,是其深刻的原因。
5. 信息溝通系統不及時導致出版物質量管理疏漏
比如在選題內容方面,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抄襲”以及“偽書”現象,即在于對選題的作者信息沒有充分復核,對書稿的寫作內容缺乏細致的比對。再如,書稿一到印制環節,基本上交給第三方,出版社人員無法隨時在場。此時如果出版社建立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倒可起到及時監控的作用。
二、出版物質量把關的制度建設
1. 建立健全出版物生產流程
這一系統涵蓋了選題從策劃開發到印裝完成、發行上架的全流程。概括起來,其基本流程如下:編輯填寫選題策劃方案——選題論證委員會集中論證并做出決策——選題立項——編輯簽署合同——責任編輯初審加工書稿——責任編輯開具設計通知單——排版設計——編輯部主任對完成加工的書稿進行二審——總編室申請書號——總編輯終審后的書稿進入校對——印制部門確定印廠并簽署印刷協議——經設計部門完成排版設計、校對部門完成三校的書稿,編輯進行清樣核紅、比對膠片——出版印制部門進行印前復審(檢查藍樣)——出版印制部門檢查印廠預裝書——印廠批量裝訂——質檢部門檢查樣書——發行部門與印廠接洽入庫——庫房驗收入庫單并抽查入庫圖書——發行部門接洽運輸公司并簽署運輸協議——發行部門督辦各地書店上架發行——發行部門負責信息反饋——質檢部門定量抽檢。
2. 生產流程中各環節責任到人
按照以上生產流程,以總編輯為代表的選題論證委員會肩負著內容導向和價值的主要責任;編輯部門肩負著書稿內容編輯加工的責任,責任編輯為內容的第一責任人,簽署終審意見的總編輯負最終責任;美術設計部門肩負圖書排版設計質量責任;印制部門承擔圖書印裝質量的責任;發行部門承擔圖書銷售構成以及售后質量回饋、服務責任;質檢部門定期定量抽查圖書,做出質量差錯記錄,以便再版時修改。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應建立專門的審讀質檢部門。其功能除了幫助社領導進行常規審讀,還要針對重點圖書在總編輯完成終審后進行抽審抽檢,為圖書整體質量增加一道由“第三方”行使的終審關。印制部門的功能,不僅要履行當前出版社慣常的“印后質檢”做法,更要進行“印前質檢”,以便將可能的質量問題和印制損失降到最少。
3. 涉外合作務必要簽署規范協議,明確責任權利
出版社對涉外校對、設計、印制、發行等事務,常為口頭約定,并不重視簽署協議。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往往難以清晰劃分責任。無論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是從規范出版物質量來說,簽署正式協議都是最好的辦法,這些協議主要是明確雙方的責任義務和相關權利,也將可能的風險納入其中。同時,這些協議既可以一書一簽,也可以簽署長期協議,具體出版物按照長期協議的條款執行即可。這些協議還要與《出版物選題立項書(策劃方案)》《出版物三審報告》等歸檔保存,既可為出版物建立一套“生命檔案”,又可在責任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建章立制,確立通行的出版物質量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
盡管國家行政管理機構針對圖書質量做出了諸多質量管理規定,鑒于時時提醒、隨時對照的需要,出版社仍需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既將國家有關質量標準納入其中,又可增強對本社的針對性。這些規章制度可包括《編輯業務管理制度》《出版物質量管理規定》《特殊出版物(如地圖、涉臺圖書等)質量規定》等。這些管理制度和辦法應作為出版社全社通行的辦法全面執行。
5. 在出版物質量管理中實施特別措施
實踐表明,至少有三大措施在眾多出版社的質量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各季度質量通報措施。主要根據一段時期的質檢情況,整理典型差錯案例編成簡報,向全社發布,以起到警戒作用。二是圖書質量相關資料歸檔制度。每一種出版物除建立如上的“生命檔案”之外,還要專門就圖書質量的相關情況記錄在案,這些資料包括歷次校對差錯記錄、印裝差錯記錄、讀者對圖書質量的反饋記錄、獎罰情況記錄等。三是重點圖書“特別管護”措施。從全社眾多選題中遴選出重點圖書,專門抽調精干人員針對該圖書的編輯、校對、印制、發行等實施特別“管護”,增加校次,專人到印刷廠盯班,專人監控發行銷售和讀者服務。這種特別“管護”措施,既可以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又可以起到激勵作用。
6. 由人工轉向智能,建設ERP審批檢測系統
數字化出版已成為出版業發展趨勢。傳統出版單位轉型應該從基礎做起,將出版物的傳統生產流程植入ERP系統,既可以加強管理的規范化,又能為數字化出版的開展奠定重要的基礎。ERP系統在出版物質量管理方面,最大的優勢是其“記錄”和“審批”功能,各環節不在系統中完成“記錄”,則無法開展下一環節;各環節之“記錄”不夠準確或者不到位,則不通過“審批”,同樣無法開展下一道工序。在當前出版物生產總量“野蠻”增長的情況下,實施簡便可行的ERP系統,可以起到管理規范、提高能效的作用。
7. 積極開展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編輯的工作技能
不可否認,一些出版社出于生產緊張、節約成本的需要,對于編輯參加各種業務學習并不支持。在這方面,新聞出版總署對從業資格證、責任編輯注冊、編輯年度培訓學習、總編輯年度培訓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出版社除履行這些規定之外,還要“因材施教”“因社施教”,采取特別的培訓辦法。以下辦法可以考慮:(1)建立導師制。組成業務骨干和新編輯一對一的導師培訓制,幫助新編輯在業務實踐中成長成才,同時針對培訓效果進行檢查和考核。(2)建立崗位培訓制。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專門針對一些重要崗位進行培訓,組織社內外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一支專家隊伍,定期講授業務知識和質量把關技能。(3)實行案例共議制。選擇優秀出版物和質量低劣出版物作為案例,組織相關專家和編輯共同交流、分析討論,以鮮活的案例來比照各自的工作,從而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作者單位:華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