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來,不少重大政策的的出臺,顯示了執政黨的執政思路,本刊對這些重大政策舉措進行梳理后,列出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試圖厘清自黨的16大以來的執政脈絡。
“皇糧國稅”退出歷史舞臺
2006年1月1日,我國全面廢止《農業稅條例》。
點評:廢止《農業稅條例》,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實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00多億元。這意味著,政府要向農業和農民在一些領域提供無償的公共服務,停止了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掠奪式交易;而農民不交農業稅,才能理直氣壯,挺起腰板;同時也是國家財力大幅增長的必然結果,是國家進步的標志。
反腐倡廉成為“五大建設”之一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將“反腐倡廉建設”作為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寫入了黨章。
點評: 反腐倡廉建設具有科學性,長期性,規劃性,系統性,穩定性的特點。在此,明確了黨委在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強調了反腐倡廉建設與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四大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將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寫入黨章,以黨內根本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是對近年來反腐倡廉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充分肯定。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包括了從嚴治標的措施,又涵蓋著力治本的內容。
兩岸和平發展框架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
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胡錦濤在黨的17大上又提出新的主張和論述:兩岸達成和平協議,以結束敵對狀態,為“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把兩岸對話的基礎定位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點評: 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對臺政策,展現了更大的靈活性和誠意,對解決臺灣問題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昭示了大陸在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謀求兩岸共同繁榮和發展的意愿。兩岸關系前所未有地緩和,經貿聯系前所未有緊密,達到以合作促融合的目的。
公務員“凡進必考”
2005年4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了公務員的9項基本義務和16項紀律規范。
點評:這是我國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學化、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凡進必考,競爭選拔,有進有出”,有了公務員法,公務員管理機制日益規范,尤其是在進人機制方面,依法、科學、公平考錄有了保障,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得以保證,執政能力的提升有了前題。
新農村建設破解“三農”難題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大方針政策
點評: 與以往的政策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原來講“三農”問題,都是從外部觀察“三農”,其政策的著眼點都是針對“三農”問題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些方面,而這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起來,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其目的在于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意志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隨之頒布。中央確定,全面實施規劃綱要,經過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點評:自此,“自主創新”作為科學發展的實踐載體,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成為國家意志,更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10年來,隨著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農民工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保、城鎮居民生育保障試點等一系列制度設計的出臺,我國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住房保障和社會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
點評:10年來,我國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社會保障網的雛形,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貢獻。
文化強國成為核心戰略
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并提出2020年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是成為支柱性產業。我國把“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強力推進。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公布。
點評:文化強國,是我們真正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所必然選擇的核心戰略,是中國崛起所必須成功破解的歷史命題。中國崛起不應該只是經濟現象,更應該成為文化現象。決定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重大政策機遇,監管政策變化和制度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行業機遇。《意見》是首個統領我國事業單位改革進程的“頂層設計”。在配套政策不完善,“事轉企”改革遇到了很多困難時,《意見》強調統籌改革的重要性,規定清理規范現有事業單位,從嚴認定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可能全國有上億人都會直接或間接受這項改革的影響。
收容遣送辦法被廢止
2003年8月,《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正式實施。
點評:2003年3月,來自湖北的27歲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因未帶身份證,被廣州黃村街派出所轉到收容站收容之后,被毆打致死。當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原則通過《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決定廢止實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收容遣送辦法》的廢止,是我國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的體現,彰顯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情懷。
新“交通法”突出人性化
2004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同舊的《機動車管理辦法》相比,新“交通法”有諸多亮點:否定了“撞了白撞”;規定行人通行為先,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傷者;機動車強制報廢;飲酒后不得駕駛機動車,并對醉駕入刑。
點評:新“交通法”核心原則是保護“弱者”實現“公平”,實現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目標。否定了“撞了白撞”,規定行人通行為先等,是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對醉駕者實行拘留,將以往的交通違規行為上升為其對法律的觸犯,體現了依法管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