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美聯儲在始于去年9月的扭曲操作(OT)將要結束時,推了2.0版的扭曲操作,但時間顯著縮短,數量也大大縮水。至于多方熱盼的QE3卻只字不提,市場非常失落,而之前如高盛等還言之鑿鑿稱第三輪量寬QE3必出。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落差說明了什么呢?
首先,全球大放水的前景可能因此黯淡。量寬是直接向市場投放流動性,未必能幫助實體經濟,但在推高商品價格、制造全球性通脹上倒是功勛卓著。聯儲不推,或不敢推QE3,想來是怕再擔天大的罵名。罵聲不單來自海外,其國內的批評、甚至譴責聲音也頗多,伯老確實有點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當然,由于聯儲看淡今、明、后三年美國的經濟,如果真出現了不測或極端的情況,QE3重出江湖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暫時不表。
其次,在幾經波折之后,必須承認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貨幣政策在短期刺激經濟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它更多是對金融市場的刺激。脫離了實體經濟本身,只是在貨幣政策上玩花樣,就與魔術師的手法差不多了:看上去眼花繚亂,但其實都是空的,是假的。
08年的危機就是變魔術變過了頭引發的災難,結果為了拯救這個危機只好再繼續玩花樣、繼續制造危機。大家都看到這樣玩不下去,但當政者在其位又必須干起魔術師的營生,都生怕魔術砸在自己手里,于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08年救市之后,發達國家首先挺不住了,美國、歐洲都先后陷入困境,現在又輪到了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誰又能逃得掉呢?
表面上看,歐洲最痛苦,經濟的衰退伴以貨幣危機。但反過來看,歐洲雖面臨經濟的重構,但其競爭力水平依然較強,社會制度的調整并非不可解決,貨幣危機不管以哪種方式解決,都只能算是短痛。其實,最大的考驗在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
在外需不再的情況下,金磚國家如何靠本國的內需市場,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才是最大的難題。
在近幾十年的發展史上,亞洲國家小龍小虎的崛起已非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個兩個,但最終能擺脫繁榮、衰退的大輪回,躋身發達國家的恐怕只有日韓。拉美國家也是如此,大都擺脫不了中等收入陷阱。這次金磚國家的繁榮和發展持續的時間恐怕是比較長的了,金磚國家能打破附于新興市場國家的魔咒嗎?如其不能,則回頭總結時會看到,新興市場國家將是危機中最大的輸家,金磚國家只是概念。
如果不切實進行國內改革,不借此完善相關制度,不依靠法律作為社會順暢運行的保障,我們可能會看到金磚國家繁榮不再的案例,表明簡單的技術模仿不足以實現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跨越。
在美聯儲不出聲的認錯中,國內的反思也在進行。雖然今年依然指望靠啟動重大項目拉動國內經濟,指望貨幣政策推波助瀾,但上一次的教訓太過深刻了,再沿老路走下去,不單是通脹惡化的問題(通脹始終沒有正式告別),還有社會問題激化的可能,所以,我們看到,在政策的取向以及力度上,決策層還是表現出了猶豫,因為也知道靠單純鐵公基和貨幣刺激的方式玩不下去了。
有媒體列了上半年澄清的八大財經新聞,其實仔細研讀一下,消息的可靠度并不低,澄清是不想媒體用這種文字來表達。言外之意,是希望低調處理,希望做得多、說得少一點。這樣,不會引來太多的評論,也不會觸動大家太敏感的神經。
但不靠原有的手法又靠什么呢?我們的軟肋在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內需難以實質性啟動,體制障礙讓技術進步難以突破,通脹又讓恩格爾系數抬頭(老百姓花在食品上的錢的比例在增加),更有甚者,大小企業在陷入了超過08年的困境時、稅務部門還在收過頭稅……
國內股市的羸弱說明什么?基本面的支撐非常薄弱。如果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就需要忍受經濟增速的下滑、尋求有質量的增長,如果我們承認改革的必要性,就需要進一步為企業減負、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力,如果我們想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就需要建立制度上的保障。否則,我們今后面臨的挑戰,會超過現時的發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