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農歷九月初九,是一個屬于老年人的節日——重陽節。本期雜志,我們采訪了一些熱衷拍照的老人,以關注、思考老人與攝影的關系。有時覺得生命規律有一種雷打不動的無情,每個個體到達一定的階段后,體力、行動力和學習能力都會不可避免地逐漸下降。但是在采訪中,我們看到了這些老人憑借著熱情重新創造著自己的晚年生活,超越了自然的限制。就像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詩中之意:不要說日到黃昏天色已晚,晚霞仍舊燦爛無比。
在北京某軍區家屬社區,有一支平均年齡將近八十歲的活躍社團,大家為攝影這一共同愛好而結緣。不要小看這些老人家,他們可并非都是新手,有些社員學習攝影已經長達十幾年。據社團負責人介紹,這里一直設有系統的攝影知識培訓課程,并且每周會安排一到兩次外拍采風活動。如果市內有不錯的攝影展,也會組織大家集體觀展。正是這樣有組織、有秩序的集體社團,為這些愛好攝影的老人提供了學習知識、切磋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找到了大家庭的感覺。
劉建霞是這個攝影社團的活躍分子,也是組里公認的“大師”。今年77歲的她接觸攝影將近20年了。初次見面,劉建霞就熱情地向筆者展示她拍的各種照片,滔滔不絕地講述那些得意作品背后的小故事,說到興奮的地方還會爽朗地大笑起來。從神秘的青海湖到廣闊的壩上草原,從山柔水美的桂林到風情萬種的麗江,劉建霞的足跡幾乎遍布了中國。她說自己是個“玩心太重”的老太太,總是想要多走走多看看。在旅途中遇見的那些打動她的美景,她都想用相機記錄下來。
劉建霞原本是一名兒科醫生,工作的歲月里,她并沒什么閑暇時間發展業余愛好,正式接觸攝影還是在退休之后。
劉建霞對攝影的熱愛源于一次不經意的旅行。大約二十年前,她去廬山旅游,在當地認識了一個愛好攝影的朋友,那段時間經常跟著這位朋友在山里走一走,拍拍照片。當時劉建霞使用的還是簡單的膠片傻瓜相機,對攝影沒有什么概念,就是看到好看的風景,喜歡隨手拍下來。當她回到北京,不經意地把這次出行的照片拿給一個攝影老師過目,老師竟然大贊了她的“作品”,認為她很有潛力,應該在這方面繼續學習鉆研下去。
獲得了專業人士的肯定,劉建霞從此對攝影燃起濃厚的熱情。她說:“以前只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拍下來,那以后我便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喜歡的東西拍得更美。”至今回憶起來,劉建霞還是非常感謝那位老師,一句鼓勵的話讓她滿懷信心地在攝影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了下去。
接下來,她報名了攝影課,開始系統地學習攝影的各種原理和技巧,一有時間就出去外拍,鍛煉觀察能力和拍照的感覺,這一學,竟然堅持了近二十年。對她而言,攝影不只是消磨閑暇時間的愛好,更是一種支撐生命的激情。她開玩笑地說:“其實我覺得自己身體也不是特別好,平時在家做一會兒家務都累,但是你讓我出去拍照,我真的跑得比誰都快,其他的老頭老太太都會抱怨‘你跑得太快啦,我們都追不上你!’”說完劉建霞又咯咯咯地笑起來。
別看劉建霞在生活中對人隨和,但對拍照這事她可一點都不馬虎。前幾年,她獨自一人去張家界旅游采風,由于人生地不熟,出于安全考慮,她在當地報名了旅行團。在參團過程中,導游一直催促游客早點下山進行消費項目,劉建霞覺得自己都沒有時間仔細地欣賞和拍攝當地的美景,就和導游商量能否晚點下山。導游沒有同意她的要求,這個倔強的老太太竟然當時就退了團,當天下午一個人返回了景區。沒有團隊的束縛,她終于能自由自在地拍自己想拍的照片了。說到這兒,劉建霞又有點不好意思:“后面的行程就完全在計劃外了,找旅館、一個人住,去這兒去那兒……其實自己一個老人也挺害怕的,但是一想到我能好好拍照片,覺得冒一下險也值得了。那次拍了很多喜歡的片子。”
前幾年,劉建霞覺得光掌握拍照的技巧已經不夠用了,必須得與時俱進,學習后期處理技巧。為此她特地買了電腦,開始學習圖像處理軟件。當時聽說北京西單有個專門教后期圖像編輯的課,劉建霞毫不猶豫地報名去試聽了。去了才發現,周圍一起上課的同學幾乎全是有基礎的年輕人,像她這樣連電腦都不會用的老人家在人群中實在太扎眼了。第一節課,劉建霞就懵了,僅僅是最簡單入門的內容,對她來說也與天書無異,就算瞪大眼睛豎起耳朵,也完全不明白老師在說什么。這可把劉建霞急壞了,為了跟上課程進度,這個不服輸的老太太堅持每次課都按時到場,上課時把每一張PPT都用相機拍下來,拿回家一邊對照著上面的內容,一邊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練習處理圖片。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趕緊請教同學和老師。幸運的是,大家都對這位勤奮又好學的老太太非常友善和耐心。劉建霞回憶說:“有幾次到了教室發現沒有座位了,授課老師就會把自己的座位讓出來給我坐,然后自己站著講課,大家對我都特別好。”
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劉建霞如今也成為了一名“PS達人”,圖像的后期處理變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愛好和消遣了。劉建霞每天有空就抽出一兩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看看哪些照片可以“動動手腳”。除了基本的修片以外,老太太還喜歡自己搞點小“創作”,比如把鳥、花、樹等等自己喜歡的意象放在一張照片中,或者給喜歡的風景加點云霧,有的照片還真是處理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一般人幾乎看不出有什么破綻。“不為別的,就是給自己看。我自己覺得這個照片做得好看,就特別開心。”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個愛好,讓我對生活的興趣沒有消失。”像劉建霞一樣對攝影有著熱情的老人,在這個社區還有很多。雖然每個人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大家對攝影的熱愛都是一致的。這些老人喜歡攝影的初衷可能不同,在攝影中獲得的感受也有所區別。筆者也邀請了幾個劉建霞的“同學”,請他們談談自己對于攝影這項愛好的心得。
崔天華今年82歲了,加入攝影社團也有很多年頭了。他說:“一開始只是喜歡在旅游的時候拍“到此一游照”,后來拍著拍著就越來越感興趣,但當時也不懂得順光、逆光、光圈、景深什么的,不過卻經常注意到同樣的拍攝環境和拍攝條件下,有的人能拍得更好。”這激起了他學習攝影的興趣,想拍出一些更美的、不只是紀念照的照片,在拍照中也有了“創作”的意識。他說:以前給家里人拍照,就只會拍那種‘一二三,茄子’的照片,而現在往往都用抓拍的方式。”另外,比起書畫樂器之類的項目,攝影對于老年人來說,也是比較容易上手、進步比較明顯、更容易和別人分享的一項愛好。“努力學習一段時間,發現自己進步很快,收獲也多。”這也帶給了他不小的成就感。
薛殿華最喜歡參加攝影社團組織的采風活動,他覺得自從愛上了攝影,自己才實現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晚年生活既豐富又健康。一群老人定期集體去野外走一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老人之間還可以借這個機會切磋技巧,交流感情,真可謂賞心樂事。“有一次,我們幾個老人,三天爬了四次長城,就為了拍秋色。”說到這兒,薛大爺得意地笑了。“生活當中處處都有美,攝影可以讓我們懂得觀察世界。能不能隨時發現美,能不能捕捉下來,既考驗技巧,又是對自己文化底蘊和情操的體現。”
劉耀華對照片的后期處理很感興趣,從Photoshop到美圖秀秀,都是她常常接觸的軟件。這一次她還特意把自己的照片用“會聲會影”做成了小視頻帶過來放映給大家。她說:“我拍照的水平可能比較一般,但對電腦特別感興趣。網絡就像個海洋,什么都能在里面找到。你想學什么、買什么、吃什么,都可以在網上搜索。
我也會經常在網上學習攝影知識,有時在論壇里跟網友交流交流,現在有200多個網友呢。有的時候別人過生日,我就自己制作電子賀卡或者小視頻送給他們,大家都可喜歡啦。”
今年74歲的陳穗金和老伴都是攝影愛好者,如今一起在攝影社團學習。她是個說著說著話就會有點害羞的老太太。她告訴筆者,其實學習攝影,相比起拍美麗的山水風光,她和老伴更希望能好好地記錄家人和生活。“過去的事不可能再回來啦,只想把與家人最珍貴的回憶都珍藏下來,有時間看一看,回憶起來就特別溫馨。”這時,旁邊的人調侃她說:“穗金和她老伴可幸福啦,每次出去采風拍照還要牽著手呢!”她當時就靦腆地笑著擺起手來,說:“不是不是,我老伴身體不好,和他一起要慢慢走,牽著手走才不會摔倒。”她還特意給筆者展示了一張她和老伴在海邊的逆光剪影,是他倆用三腳架自拍的。夕陽下的大海波光粼粼,畫面中的老爺爺舉起相機在取景,老太太背著手跟在身后默默看著,這溫馨浪漫的瞬間被定格在鏡頭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浪漫的事,也不過如此吧。
走出社區的時候,筆者還沉浸在感慨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正說出了這些熱愛攝影的老人的生活和境界。攝影為這些老人們的生活帶去的不僅僅是情趣,更是一種動力和激情。透過取景框,每個老人都會漸漸摸索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情感歸屬——攝影,是看不夠的風景,是不想停下的腳步,是不服輸的挑戰,是發現美的眼光,是無止境的求知欲,是穿越漫長時光后,最想珍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