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資深廣告攝影師,淺井讓(Yuzuru Asai)使用過祿來、哈蘇等許多高端相機,可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卻是用一臺小相機拍出來的。
淺井讓讀小學六年級時,父親送給他一臺理光自動半格照相機。這種相機用一個膠卷能拍出72 張照片,而且帶有自動過卷功能,按下快門后無需手動過片。幾十年后,淺井突然產生了用這臺相機為次子拍攝照片的念頭。這個想法并不偶然,在長子三歲之前,淺井每天都會為他拍一張照片,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成長的軌跡,同時是一個很好的交流。
日本的家長們往往熱衷于給長子拍攝照片,而對家里的老二就沒有那么上心了。淺井讓則不同,他將自己為次子拍攝的照片制成明信片寄給朋友,與他們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沒想到評價非常好,大家都反映照片很有趣,并對他的創作方式表示贊許。于是他把這個題材一直拍了下去。草地、海邊、滑雪場……父子倆走到哪兒,就把這臺相機帶到哪兒。2004年,淺井將自己拍攝的這組名為《對話》的作品在柯達畫廊展出,獲得熱烈反響,許多觀眾很受啟發,表示作為父親并不知道孩子是怎樣成長的,而淺井的作品讓他們決定要多為孩子拍照片,增進父子感情。這組照片當時刊登在《朝日攝影》雜志上,雜志主編也對這組照片十分贊賞,鼓勵淺井繼續創作。
《對話》中的第一批照片拍攝于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雙休日,父子倆出去游玩。淺井讓并沒有讓孩子規規矩矩地擺出“紀念照”的姿勢,而是在愉快的氛圍中邊玩邊拍,記錄下兒子開心的表情。照片四張一組,保留膠卷的黑邊。在四張連續拍攝的半格照片里,人物的動作、背景會有一些變化,有時畫面呈現出類似“連拍”的效果,有時呈現出類似全景拼貼的效果。淺井在拍攝時往往會拍6-8張,但最后會選擇連續的4張進行印放和展示。
在日本的多數家庭,父親們往往忙于工作,跟孩子接觸的時間非常少,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淺井想通過自己的方式,盡量和孩子在一起對話、玩耍,拉近父子之間的距離,并提醒人們應該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事實上大多數的日本孩子終日奔波在學校和補習學校之間,無法享受到太多的娛樂。而《對話》系列中的最后一幅作品是孩子考完高中回家的照片,這之后小主人公也開始到私立學校補習,學業變得繁重,拍攝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孩子成長起來非???,過了這段時期再想要回去是不可能的。因此無論技術好不好,拍下來是最重要的。”淺井讓認為,只要用心去面對,與孩子對話、接觸、交流,哪怕用手機拍攝也很有紀念意義。不必太追求相機的高級性能,通過照片能表現自己的想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