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到50歲的王先生,這天一早就遇到了這樣的尷尬事。剛發動他的自駕車,習慣性地環顧四周,可能是頸部轉動用力過猛,即出現眼前發黑、眩暈、坐立不穩等現象。過了好一會兒,仍然沒恢復,他感覺堅持開車有危險,便打的去醫院看病了。
檢查結果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王先生到醫院作了相關檢查,發現頸椎間盤變性、椎動脈狹窄、腦血管彈性減退。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主治醫生說,王先生發病的原因:一是頸椎病變導致經過期間的椎動脈受壓;二是椎動脈本身就有硬化、變窄,這兩個原因,使椎動脈的血流不暢,造成大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缺血而引發眩暈癥。根據王先生自述,節日期間沒有注意勞逸結合,電腦和牌桌上的時間過多,又由于天冷,血管、肌肉容易發生痙攣,所以早上開動汽車時就發病了。
臨床上,頸椎病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等5大類,其中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容易發生頸性眩暈,嚴重者會突然暈倒,而這種現象,往往與頸部活動突然過度有關。
頸椎病患者中約70%有椎動脈受累,50歲以上頭暈、頭痛者50%以上與頸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動脈受累有關。
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四大癥狀
以眩暈為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按病情輕重分別可以表現出以下四大癥狀:
一是不同程度的眩暈、耳鳴、惡心、嘔吐、復視、頭重腳輕,站立不穩,頭部后仰,突然旋轉時會使眩暈加重。
二是轉動頸部時突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
三是因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視力模糊或減退,眼冒金星而產生幻覺。
四是頸部灼(脹)痛,并伴有惡心、嘔吐、出汗、心慌、流涎,血壓改變等等,與一般偏頭痛非常類似。
操作電腦、開車時間過多者是高發人群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人走進醫院,電腦操作者、司機、教師等都成了該病的高發人群。從事這些工作的人頸部時常處在相對固定的操作狀態,易出現頸部肌肉僵硬,大量代謝產物乳酸刺激頸肩部位,久而久之易引發頸椎病變,尤其是平時不注意適當運動者。有關專家提醒,患有上述癥狀的人應早作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防治方法
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一般多采用非手術治療為主。
首先是病因預防,盡量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避免頸部過度疲勞,更不要將冷空調對著肩、頸部直接吹。這是因為肩、頸等處為督脈和膀胱經的循行之地,對風寒比較敏感,更何況肩頸易出汗,受風受寒后易使肌肉僵硬,經絡活動受阻,所以要多加保護。
要注意坐、立、臥、行的正確姿勢,改變體位時不要用力過急過猛,減少勞動強度,避免勞損和情緒波動,就寢時選擇一只適宜的枕頭(避免“高枕無憂”,因為高枕能使關節囊和韌帶緊張,血管紆曲,血流不暢,氣管前曲,呼吸不暢),一般認為,枕頭應選擇符合生理屈度的高度(成年人約10厘米左右),將枕頭墊在頸窩里,讓骨頭的引力減到最小。減少頸椎病變,還應注意睡眠的姿勢,以防止病情復發或加重。
頸椎病是退行性病變,不易治愈。不過,可配合適當的運動來改善頸部的不適狀態,如擴胸、活動肩頸等。有人提倡用“米字功”來改善病情,但臨床實踐表明,對已患有頸椎病者,這種保健操如操作不當易引發腦供血不足,反致頭暈。也有采用捏、摩、板等防治手法,效果很好。具體操作方法為,捏:把脖子后面的肌肉提起、放下,反復進行,使頸部肌肉放松;摩:用手掌緊貼頸部肌肉,反復推拉使頸椎四周肌肉“發熱”,促進血液循環;板:手指緊貼頸部后面用力往前拉、頭往后仰形成對抗牽引,可改善因低頭過多而導致的頸椎曲度變直。不過,操作時動作要輕巧,要恰到好處。
各種理療有緩解癥狀之效,近年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超)短波療法、磁療法、電刺激療法、半導體激光療法、高壓氧療法、體外反博療法(即壓力療法)、頸椎牽引等等。
中醫中藥在抗炎、消腫、鎮痛、消除對椎動脈壓迫,改善大腦血供,恢復頸椎功能,縮短療程,減少復發等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治療后效果就會明顯凸顯出來。
要提醒的是開車者患此病會影響行車安全,一旦發作,后果不堪想象。所以開車者更應做好防治,已患該病者出車要量力而行,身體不適,或有頭暈、肢體乏力等先驅癥狀者應避免開車。
編輯/朱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