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心理咨詢就是有病嗎?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每個人心靈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亞健康狀態,我在生活工作人際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單獨面對許許多多不開心的事,身心疲憊,甚至有些抑郁,想找個人幫我解開心理的結節。我想問:是不是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咨詢呢?
(小偉)
陳一看來生活里的誤區還真是多,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這個問題我覺得真的有必要好好說說。
首先,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把心理分成是正常的和異常的兩種。正常和異常是心理咨詢師和專業醫生都要首先去關注的問題,去做區別和鑒定的,只是,我們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心理咨詢師是把正常的人作為我們工作的對象,而醫生是把不正常的人作為自己的工作對象。其次,我們接著上面的說,在心理正常的人群里,在可以接受心理咨詢的人群里面,我們再來判定對方是健康還是不健康的。這里,我們可以把不健康的情況比較明確地劃出來,比如,一般的心理問題、嚴重的心理問題、神經癥性心理問題等。請注意,我用的詞是”問題“,不是"病"!當然這樣的劃分是有我們嚴格的標準和角度的。
我和同事交流不和諧,怎么辦?
陳一你好!我今年剛畢業工作,但是在和同事交往溝通不怎么和諧,是不是大學畢業生都會遇到這么一種過渡期,心里很郁悶!
(韋同學)
陳一1、這樣的焦慮其實也是正常的。這是很多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后一個基本的心理狀態。其實,你焦慮的是綜合的問題,總體來說是適應社會的不暢和受阻。2、人際緊張,其實就是適應社會的緊張。因為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完全不一樣了,你接觸的是同事、領導、客戶等等,不再是同學、朋友和老師,這些交流的人際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你自己還沒有適應社會的規則,所以你就焦慮了。3、我建議還是擺正自己的位置吧,自己還是學習的階段,不妨還是當自己是學生,只是環境和課堂變了,自己學習的心態可以不變,但這個時候沒有老師、沒有同學,沒有誰來安排你,你就要自己靠自己學習了,要有自覺性和主動性。4、從心理角度說,人際吸引的第一個品質是:真誠!其次,一個人有禮貌、有教養、謙虛、虛心、對人友善客氣,這些品質你基本具備的話,你的人際關系一定不會差到哪去。5、可以吃苦,任勞任怨,這其實就是人際當中的表明吃虧的心理,你真的吃虧了嗎?其實沒有,很多時候你做的事情是有人看見的,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也許機會就這樣存在了,而且,行為本身也可以緩解我們的人際焦慮的情緒。
周末可以做點什么呢?
我是一個都市白領,平常有穩定且不低的收入,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晚上出去泡吧和周末去商場購物。畢業以后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兩年,現在我特別害怕周末,不知道到了周末可以做些什么?我這樣的心態是太消極了嗎?
(黃小姐)
陳一客觀說,這也是生活的方式之一。但當你對自己的方式產生質疑的時候,確實就說明你的心理狀態出了些問題。一、比如,是否有自己感情空虛的心理?一般來說,購物或者是泡吧是緩解自己情緒空虛的主要方式之一。無論你選擇的是獨處還是和朋友相處,但你的心是寂寞的,所以,你會不安。二、也許是填充心理。你內心其實需要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但你還沒有來得及很好的思考,就開始填充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了。可你這樣的填充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所以,你還是會有擔心。三、是焦慮的心理。在你的潛意識里其實你是不安的,你是需要放松的,但你暫時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所以,你才習慣性去做,做了還是焦慮,再做,再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四、所以,我建議這位朋友可以留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要去盲目為買而買,為泡而泡,應該仔細聽聽自己的內心的需要和想法。五、實在要外出,也可以安排不一樣的活動,比如:運動健身、美容、或者學點什么技能什么的;聽聽音樂,看看好的節目、時尚的雜志,寫些博客圍脖什么的文字,甚至你嘗試去做義工,給自己的心靈多些出口也是很好的心理放松。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