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過渡時期,氣候變化多端,時有風寒溫濕交替侵襲人體。這一季節以肝氣為令,冬天蓄積體內的陽氣隨著春暖轉為向上外發,若藏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如果遇到陽氣驟升,內外兩陽碰撞,易引動內熱而生肝火,繼而誘發多種疾病,此時需調養肝氣。
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對人體的作用各有不同。五味調和,有利于健康,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它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二是指飲食的時間。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時定量,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則有利于健康。
肝火旺要飲食清淡,春季肝火過旺容易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現舌紅苔黃、口苦咽干、口唇生瘡,牙齦腫痛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油炸食品)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可適當配吃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補脾潤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苡仁、薺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萵筍、茄子、荸薺、黃瓜、香蕉、生梨等。以下介紹幾種能澆滅肝火旺的飲食:
菊皇茶
菊皇茶里面有菊花、枸杞子、蓮子心、胖大海、陳皮、甘草組成,根據中醫理論,菊花、枸杞子可以滋補肝腎、養肝明目,用于兩目干澀、頭昏眼花;菊花又可以疏風清熱,胖大海、甘草又可以清宣肺氣、清腸通便,用于肺氣閉郁、痰熱咳嗽、聲音嘶啞、熱結便秘等,陳皮為脾肺二經的氣分藥,可以理氣調中、燥濕化痰,蓮子心又可以清心安神,所以春天常飲菊皇茶可以達到滋養肝臟、補脾潤肺、清解里熱的作用。
大蒜
大蒜有解毒去瘀之功,每天吃幾瓣大蒜,對預防春天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病有良好作用,并能清潔血液,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中醫認為,春為肝氣當令,若食酸過多,易使肝氣偏亢,克伐脾土,影響脾的運化轉輸功能。所以,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大棗、山藥
大棗、山藥最宜于春季食用,李時珍稱贊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山藥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養肝、滋肺益氣、補腎固lyJQcsvHyDaeMjdco3RSZw==精等功效,可用棗、山藥與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養肝益胃,滋陰潤燥。
春天要多吃蔬菜和野菜,如黃豆芽、綠豆芽、香菜、春筍、萵筍、菠菜、香椿、薺菜、芹菜、油菜、蒲公英、柳芽等,既能補充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熱潤燥,有利于體內積熱的散發。忌吃油膩、生冷、黏硬食物,以免傷及肝脾。
春天里病菌蟲害孳生,又是蔬菜淡季,容易使人體缺乏維生素,導致體內積熱,病發春日常見的鼻孔、牙齒、呼吸道、皮膚等出血癥,以及頭痛暈眩、目赤眼疾等各種疾患,所以這一時令,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溫微辛食物,以養肝健脾和胃,抗御外邪對人體侵襲。應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谷豆類的黑米、豆豉、大豆及其制品;禽魚類的鴿子、鵪鶉、鯽魚、泥鰍;蔬菜類的芥菜、菠菜、油菜、胡蘿卜、春筍;果品類的栗子、紅棗、枸杞、菠蘿、甘蔗、橄欖等。將這些食品加以科學搭配食用,就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蔬果中的多種維生素可充分滿足肝臟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忌大辛大熱及海腥類的食物,不吃過膩過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肝陽過盛體弱者,在春季容易引發“肝火”,患上熱感冒、熱咳嗽、熱哮喘,要防患于未然,就得盡量避開突熱暴暖熱風侵襲。若已感染成疾,熱感初起,應戒煙禁酒,以杜絕生痰之源。
春季易上火,尤其要注意“肝火”的上揚,每遇到春雨連綿或晨霧濃重,或碰到挫折,常會感到心情郁悶而惱怒、生火。所以,這時除了飲食調理,還要調養精神,修心養性,陶冶情操,精神樂觀豁達,排除憂郁,制怒養肝。
編輯/賴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