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青年詩人作品研討會上碰到陳德根,還是那種熟悉的沉默寡言,老實憨厚的樣子,與去年這個時候在慈溪認識他時基本一模一樣。這與他詩中情感的豐富與語言方面的慧心,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反差。我依稀記得最初讀到他的作品,厚厚的一疊打印稿,全部是在刊物上發表過的,其中光《詩刊》一年中就發表了三次時,內心所引起的那種意外和驚訝的感覺。而文本方面的印象是,這確實是一個寫得相當成熟的詩人,這幾年詩壇主流詩歌一些好的東西,包括技巧、語言、意象、平民化的敘述方式,在他詩中幾乎都能找到。尤其在親情和懷鄉題材的發掘方面,至少在我看來,與國內所謂打工詩歌最優秀的代表相比也毫不遜色。比如這次拿出來的新作,一個普通的祭母題材,能通過細節,音色、角度的變換,如同交響樂似地進行反復吟詠,而且每一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確非一般人能夠輕易做到。
一個底層的作者,既缺乏高人指導,也沒什么有力人物在背后推。工作之余讀書寫作,能把國內主流刊物的大門打開,國字頭的一年都能發好幾次,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像這組詩中《夜晚的獻詩》、《日子》、《局外人》等,情感運用方面非常細致,語調也把握得很到位。如《母親的眼神像那些老玉米》這首詩,如果我是編輯,看到這樣的標題,眼睛也會為之一亮,感到很溫馨,很有鄉土氣息,主題上符合現在和諧社會是不用說了,而且藝術方面也相當出色,比喻精彩,語言生動,扣住了玉米的形象,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內涵又比較豐滿,而且表達出來的思想能讓我們接受。開頭第一句就非常棒,使用疑問句式,像暮色里一只排簫突如其來地嗚嗚吹起。一首詩,同樣的一個句子,使用陳述句開頭和使用疑問句開頭,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后者一下子就把讀者的心給抓住了,能吸引他們耐心地看下去。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人已經寫得這么好了,以后怎么辦?換而言之,就是如何想辦法在現在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寫出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風格。我現在想的就是這個問題,而作為作者自己,或許更該花點時間認真考慮一下。因一個人的詩就像身份證一樣,個人的主要信息都在里面了?;旧弦谎劬湍芸吹贸鰜怼Hツ陱拇认貋淼能嚿衔揖驮谙?,陳德根的詩歌接下去他會怎么寫?我猜不出來。這次看了他的新作,保持了以往的水準,題材方面有所拓展,但總的說來看不出有什么明顯變化。也就是說,他的詩歌身份證上,寫在上面的依舊是打工和異鄉這兩個醒目的詞。而真正的詩歌,應該是沒有異鄉和國界的。因此我想,作者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怎樣盡快忘掉自己的身份,扎扎實實向前跨出一步。姜白石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边@幾句話,但愿對他今后的寫作能有所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