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量井噴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沒有什么可怕的,因為“今天的中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其他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播影響的學說”。這句話曾經深深地刺痛了中國人。
而今,中國這個在西方觀眾眼里“只會生產電視機”的國家,正在“井噴式”地創造承載文化價值和思想觀念的電視劇。據國家廣電總局年度統計資料,2007年中國生產電視劇529部14670集,2008年502部14498集,2009年359部11469集,2010年436部14685集,2011年469部14942集。不論是創造熱情還是生產規模,中國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電視劇生產第一大國。
而據最新的消息,2012年全國各影視公司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請立項拍攝的電視劇數量達到1040部33877集。這樣的制作量已經是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時其產量也大大超出中國電視劇一年7000集的播出量。換句話說,現在中國電視劇出產量已經超出市場承受能力5倍,這一切使得競爭越來越白熱化。與此同時,春交會上成交最高的網絡電視劇價格為75萬元一集,相對于過去最高達到185萬元一集的天價,這對電視劇行業來說肯定不算是什么利好消息。
風向多變
80年代以來,關于電視的雅與俗、主旋律與娛樂性、市民化與藝術化、通俗化與精品化、現實題材與歷史題材、還原歷史與戲說歷史等等無休無止的理論爭論,從80年代初期圍繞《敵營十八年》到90年代末期《還珠格格》,然后再到00年代穿越劇的一次次批評,其實都反映了政府、商業和知識分子之間復雜的觀念沖突。而在這些沖突的同時,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之間也常常在通過權力較量、談判、協商來尋找結合部和協作點。
政民商三方宮斗
在中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大量出現可以說是各方文化沖突的一個必然結果。不論是政府立場、市場立場還是知識分子立場,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歷史題材”作為自己的生存和擴展策略。“歷史”遠離了當代中國各種敏感的現實沖突和權力矛盾,具有更豐富的“選擇”資源和更自由的敘事空間,因而,各種力量都可以通過對歷史的改寫來為自己提供一種“當代史”從而回避當代本身的質疑。歷史成為了獲得當代利益的一種策略,各種意識形態力量都借助“歷史”的包裝粉墨登場。
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古典和近代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增加也是“主旋律”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歷史人物題材如《司馬遷》《林則徐》《孔子》《詹天佑》和《楊家將》等傳記性的電視劇,或者是歷史事件題材如《北洋水師》及《太平天國》等文獻性的電視劇,都是其中的典型。
而另一類則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改編的電視歷史劇,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則是政府行為、市場力量和知識分子參與的一種共享資源。根據同名古典小說改編的36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于1987年5月在中央電視臺和香港亞洲電視臺同時播出,最高收視率達到70%以上,在內地和香港同時掀起了“紅樓熱” 。此后,中國四部古代小說經典的其余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都陸續被改編為電視劇。而這四大名著在2000年后也競相翻拍。除了四大名著的改編以外,中國還拍攝了一系列根據中國古代歷史典籍和文學記載改編的歷史劇,如《官場現形記》《封神榜》《聊齋》《唐明皇》《東周列國志》等。
而歷史題材電視劇,事實上也為知識分子立場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間和修辭策略。從《宰相劉羅鍋》到《雍正王朝》,再到《鐵齒銅牙紀曉嵐》,盡管這些電視劇都采用了通俗情節劇的敘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劇的類型化手法,但是它們都通過對特定歷史人物和歷史環境的營造,不僅僅是回憶歷史,顯然也是模擬現實。
類型劇崛起
如果說歷史劇創作是各種社會力量共有的策略,那么類型化電視劇的出現則是電視劇市場化的結果。中國電視劇從《渴望》開始出現了類型化傾向。在各種類型的通俗電視劇中,以《渴望》《皇城根》《京都紀事》與《兒女情長》等為代表的家庭倫理劇,以《愛你沒商量》《過把癮》《東邊日出西邊雨》和《牽手》等為代表的言情劇數量最多。此外,以《公關小姐》《廣告人》以及《情滿珠江》等為代表的都市商戰劇也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則帶動了中國城市電視喜劇的風行。1995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 的《我愛我家》播出,情景
sQf+aMtVht30FKfil5S/Tg==喜劇也由此成為了一種重要的通俗電視劇形式。
隨后,受到日本電視劇影響,1998-1999年還出現過一段青春偶像劇的高潮,而在90年代后期,真正最有影響力的類型化電視劇應該算是新武俠電視劇。特別是根據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小說改編的武俠電視劇成為中國各電視屏幕上的重心。
盡管面對實用主義和商業主義的雙重威脅,但現實主義美學形態在中國的電視劇文化中仍然占有自己的位置,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自覺的人文主義傾向的電視劇,如《圍城》《一地雞毛》《月亮背面》《無悔追蹤》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這些電視劇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敘述,呈現了在社會轉型狀態中人性的變異、人生的曲折、命運的不公正,揭示了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矛盾、沖突。
雖然中國出現了不少直接代表政府意識形態的電視劇,如表現所謂“好人好事” 的以共產黨干部和社會公益人物為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鐵人》《焦裕祿》《黨員二楞媽》《中國神火》《長江第一漂》《鐵人》《有這樣一個民警》《埔江敘事》以及《歲月長長路長長》等等,以及配合政治形勢拍攝的電視劇《澳門的故事》等,但是真正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電視劇還是那些在市場與政府、效益與責任之間采用了一種妥協的“政治立場” 的通俗情節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人在紐約》《外來妹》《大潮汐》《情滿珠江》《東方商人》《人間正道》以及最近的《蝸居》等,這些電視劇是主旋律電視劇的娛樂化,娛樂電視劇的主旋律化的典型,它們用政治娛樂化、娛樂政治化來建構了主流電視劇的特點。
本紀,快餐化大行其道
而踏入2000年以來,各種新題材的電視劇陸續登上熒屏。電視劇雖然是以電視為載體展現在觀眾面前,但其文化與審美都受到日益普及的電腦網絡影響。先是從游戲改編的《仙劍奇俠傳》,再到近年來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武林外傳》《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步步驚心》和《山楂樹之戀》熱播。而正在上映中的《甄傳》則是網絡宮斗小說的典型代表。
與網絡文學帶領的電視劇熱潮齊頭并進的,還有軍事題材的突圍而出。《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亮劍》《DA師》與《潛伏》等劇也十分熱播。然而軍事題材的創作也陷入了困境,很多都是對于成功作品的簡單克隆,劇本越來越難推陳出新。
文學的方向體現了文化的一股方向,不能否認如今動輒幾百萬點擊率的網絡小說的確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大眾的口味。而網絡小說與一般的小說形式有些許不同,它比較寬松的文體使其內容包含很廣泛,仙俠、玄幻、網游都市,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正規的小說形式所不能包含、容忍的小說一般都可以算做網絡小說。絕大多數網絡小說是以快餐文學為定義,大多情節冗長,很大一部情節不符合了常理邏輯,有時情節還很虐,口水話多,結構枝枝蔓蔓,內容有時相互矛盾,缺乏經典之作,有作家認為現在的網絡小說99%是垃圾。雖然也有脫穎而出的杰作,但每年數萬部作品中好作品要出位實在有如大海撈針。
文學的快餐化也帶來了電視劇的快餐化。而快餐化所帶來的,則是快變無序的流行趨勢與粗制濫造的影視劇成品。隨著影視劇市場越做越大,不斷有新資金注入到這個賺錢的行當里面去。而由于中國這些年所沉淀的文化實在是太過于貧乏,電視劇的取材總是重復類型地炒冷飯以及挖掘參次不齊的文學作品。有人笑稱國外電視劇穿越往后穿,中國電視劇往前穿,一個沒有過去,一個沒有將來。這話看似調侃,實則讓人心生悲涼。
鏈接:工業化的美劇制作
和電影一樣,好萊塢的電視劇制作也已工業化,從制片人、編劇、演員到市場人員,都是龐大的制作流水線上的環節。每年,各大制片公司的攝影棚都會推出各類情節劇和肥皂劇,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世界各地的觀眾,并由此帶來豐厚的收益。
鏘鏘視野
王蒙:
內地文化淺薄化空心化
比如說我們寫作的人,一本書,你說我寫得爛也罷,我賣了100萬份,100萬冊,100萬冊我一本書我得三塊錢,那就是300萬嘛,相反的,我這書別人都說寫的好,我就賣它3000冊,你能怎么辦呢?
先吸引了眼球再說,因為你眼球要過了你就得交錢。這個看電視,你眼球一過了,它收視率就上去了,收視率高了,你就有廣告。所以我現在就是看到人們一種特別淺薄化,還有空心化,就挺熱鬧,但是最后什么都沒有,什么都留不下,這種東西越來越多。
這個電視的影視,音像節目,有多少個一整天在那播。咱不是演員,如果是演員的話,你要能演紅的話,你有多少戲等著你拍。說出書,過去出一本書容易嗎?就1949到1966,到文化大革命,每年出書是大概不到11本,十點幾本,具體的數字我記不出來了,長篇小說,現在長篇小說一年出一千部左右,加上網上據說還有兩千部,那就是一年三千部長篇小說。
而一般情況下,(小說)網上貼就有人看,點擊率好的,一個小說點擊率幾百萬的有,比我們的書賣的好啊。我的書賣幾十萬冊就不得了了,對我來說已經是莫大成就了。但你要是點擊個幾百萬,也不得了。這有時候民主化和質量不一致,和經典更不一致,和巨大的影響,和它的意義,它的文化含量都不一致。
比如說我重拍一部《西游記》和重拍一部不為人知的作品,或者現代人的作品。完全就不一樣了。可是它又不愿意說再老老實實地按那個經典拍,又拍不出什么新鮮花樣來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產生一種或者是惡搞的傾向,或者是搞什么穿越。
其實關鍵在于你是否駕馭得了,也關鍵在于你這是一個比較官方的語言,你吃透沒吃透這個經典,這個經典本身你就沒看明白,這個經典本身你就理解不了。比如說《紅樓夢》有幾個人真正理解的了《紅樓夢》呢?如果真正理解的了《紅樓夢》它就不會發生一些不成熟的現象。
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對這真正的文化的精英,真正的文化的經典,不妨有一點敬畏。要是李白的詩,你最好就有一點敬畏,你最好別惡搞。但是有時候我們網上也有一些惡搞,惡搞什么我就不說了。有時候那個惡搞吧,我看還真是讓你就是笑也笑不出來,哭也哭不出來。
竇文濤:
穿越不是創意是行活
我覺得我們的這個電視劇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大家要是說不好,它收視率還更高。這成了說看這個電視劇,有的時候都已經在其次,聊這個電視劇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娛樂。
而且我也覺得,過去王蒙老師也講過,言論的自由化必將帶來言論的貶值。我現在把這理論推廣一步,我現在覺得咱們這個時代,是個所有東西都被攤薄的時候。
就是說人的能量就這么大,我聚焦在做一個杯子上,那它就是一個絕世精品。可我要做一千個杯子,那它就是個大路貨,這是可以推導出來的,所以好像一切都被攤薄。
我有時候也覺得,是說我們的人民群眾能吃粗糧。咱就說大眾文藝,不是說什么經典的。比如說美國的電視劇,不管是越獄,還有都鐸王朝,包括還有什么大西洋這些電視劇,你這是給老百姓看的。我覺得這個東西,當然它是投資,當然它是投資巨大。咱們今天中國的制片人也是給自己解釋,說為什么這個特技做的這么好啊,他說你不能把我們跟美國大片比。說為什么做的,比如說演員沒表情啊,哦,這演員戴上面具以后啊,他這個臉就僵,所以呢他這個表情就沒法做。然后說我們也沒有錢,我們做不到這個,我們做不到那個,希望大家能理解。可是我看來看去,看到最后,我不禁有一個問題,就是說那誰逼著你要拍了呢?就是說要說這什么條件都不具備,為什么要拍呢?
本來我也是覺得,我很寬泛,我這胃口很寬,你怎么弄我也可以欣賞。但是到后來慢慢覺得要是有一個導演拍《三國演義》盡其所能的給我復原了,三國時候人們的服裝、禮儀、做派,盡量接近真實了,那么我會感謝你,你是老師。就像有時候我看一個西方拍羅馬的電影,不能說羅馬就那樣,但是你至少知道,它是認認真真的,盡其所能的給你復原一個羅馬。
那么你這是營養,就是說我不用看書了。還有說穿越,有創意非常好,但問題咱這也不叫創意,咱這叫行活,一招鮮一大堆。原來周星弛弄這個孫悟空,我覺得他能逗我樂,他就是有香港一種無厘頭的文化,可是你跟著來的一大堆啊,品質就沒有那么高。
查建英:
很簡單,這就是在圈錢
200年前,法國人托克維爾有個經典著作《美國民主》,他從法國這么一個老文化,精英文化到了美國來考察以后,他的發現就是說這個文化雖然是民主,它代表了人類的一個前景。但是在文化上,它將要變得平庸,這個平庸就因為它實際上是民主之后,所有人都能夠生產,而且它要為大多數的人生產,這樣精英就越來越變成少數,而這種大批量的生產,就把它拉平了。它用的還真的是這么一個詞,就把它拉平了,就是它不會特低,也不會太高,最大部分是中間的,是平庸化的。
這個你看我們在不僅是產量,創作一方,甚至在受眾一方都一樣,我們的閱讀,因為太多東西了,最后都麻木了。最后接受這種信息過量了之后,其實你鑒賞能力都被消耗到一種半麻木的平庸狀態。
條件都不具備,為什么要拍呢?這很簡單,就是圈錢嘛,我在大學工作,也有類似的現象。不論是中國的大學還是美國的大學,教授你光是寫論文很慢的,很苦的,而且那論文也沒多少錢,你頂多是通過論文達到一定標準以后,你能提職。但是你要真掙錢,你得拿項目,要立項,比如說科學院有什么項目,或者是什么教育部的是什么項目,國家什么幾級。現在教授的那個叫小傳,后面有好多都不是他的出版物了,是他做了什么級別的多少多少項,他拿到了多少錢,有了錢你就可以有助手,有花銷,然后最后說不定還能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