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13日,第138屆年度露營集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利奧的波西米亞樹林舉行。此后的兩個星期中,波西米亞樹林會招待一些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他們會舉行一些奇異的宗教儀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篝火祭祀儀式。
可是就在這次聚會召開之前,全球黑客組織“匿名者”在網上發動了一場抵制行動。他們的理由是:全球銀行聯盟的核心力量,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由波西米亞樹林的成員操控;艾倫·格林斯潘被任命為美聯儲主席的前一個月還待在波西米亞樹林;許多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政策都是在波西米亞樹林討論并建立的,這直接違反了相關國家的法律;開發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就是在波西米亞樹林產生的。這些都是反人道的罪行。該組織說:“我們無法再忍受這些秘密會議,他們必須被公開,我們不能允許我們的政府官員秘密地接見大企業、軍事承包商、石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不允許在沒有人民的同意下宣布銀行破產,我們必須聯合起來,恢復法律,讓他們為自己的罪行負責。”
按照他們的計劃,這個叫“波西米亞樹林行動”的活動在7月13日黎明開始,首先要占領波西米亞大道或者鐵路大道,特別是在這兩條道相接的十字路口,完全占據這個路口和其他道路,阻塞波西米亞樹林的入口直到警察出現。行動時需要戴上V字面具:“在篝火祭祀儀式期間,讓他們看到這個面具,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一體的。”
波西米亞樹林里邊到底藏有什么秘密,竟然讓這個黑客組織如此痛恨?
始于藝術狂歡
將近200年前,托克維爾就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說過:“美國人不論年齡多大,不論處于什么地位,不論志趣是什么,無不時時在組織社團。”在美國,人們熱衷于在特定的藍皮書中榜上有名,或者成為一家排他性社交俱樂部中的會員。而隨著俱樂部的發展壯大,它的影響力開始凸顯出來。藝術家也不例外。
波西米亞俱樂部在1872年初成立時,只有舊金山的記者、作家、演員和律師,這些創始人只是一群藝術的愛好者。可以肯定的是,藝術是個燒錢的行當,同時要求參與者要有卓越的藝術鑒賞力。因此,后來者如果想進這個圈子,就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有票子,并且有腦子。由此可見,波西米亞俱樂部在當時只是一個小范圍的精英性社交場所。
每年夏天,俱樂部都會舉辦一些小型的夏令營活動,這是波西米亞叢林露營活動的前身。現有的儀式和表演到了19世紀90年代都已經全部確立了。當時的好幾家雜志都對這一場面進行過描寫,強調的是它的文化維度。當有貴人來城市參觀時,他們總被帶到叢林里游覽。1905年,一家都市報就及時地報導了老羅斯福及其家人的一次參觀活動。
俱樂部于1880年首次舉行“火葬克爾”儀式,這個儀式成為日后每年露營活動的開幕式。在一個貓頭鷹形狀的巨大祭壇上,人們焚燒一尊裹著尸布的雕像。然后會員們圍著篝火唱歌,在樹林里撒尿,進行各種孩子氣的狂歡。
在俱樂部剛起步的年代,會員們只是租用一片小叢林作為他們的營地,但是后來這群人把這片叢林買了下來。1913年,一個地產開發商看上了這片土地,俱樂部干脆花大價錢買下周圍的大片森林阻止了這場“強拆”。此后幾十年,會員們繼續購買更多的土地,1944年俱樂部的領地達到了如今的100萬平方米。
文藝與商業的結合還在繼續,在俱樂部建立8年之際,藝術家們開始不滿:“時代不同了,藝術被商業損害,俱樂部里的椅子太軟,食物太貴,波西米亞精神已經消亡。”還有人在俱樂部的留言簿上寫道:“這個俱樂部本來是給波西米亞人設的,太多的金錢和社交對俱樂部發展不利。”波西米亞俱樂部在社交上功利性極強,這意味著天才創意的流失,必將迎來一群庸才。
眾星云集影響世界
波西米亞俱樂部創立之初,只是為了給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提供一個休閑的場所,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地位顯赫的政治家和附庸風雅的商人開始加入。不過,此時俱樂部的精英性絲毫沒有減弱。其座右銘源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里的一句話——蜘蛛們,離開這里。創立者的意思相當明白,他們不希望庸人前來打攪。雖然他們在非正式的時事演講中和午餐閑聊時,偶爾也會化身蜘蛛“織幾張網”。
波西米亞俱樂部的大門,只對男士開放,在目前的2700個會員中,有頂級政治家,也有很多財富500強大企業的總裁。俱樂部的細則規定,必須至少有100名俱樂部成員是專業會員。這些人需要對文學、藝術、音樂或戲劇有“專業認識”,在露營表演等藝術活動中不用那么辛苦。還有一部分會員是從非正式會員中吸收過來的,這些人被吸收進來,大多因為他們能夠支付天價的會費。
以1968年的波西米亞俱樂部會員為例,在928名常駐會員(居住在舊金山方圓100英里以內的正規會員)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在《社交名流錄》中榜上有名。俱樂部的會員名單包括包括自卡爾文·柯立芝(美國第30任總統)以來的所有共和黨總統,同時包括少數民主黨總統、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國務卿鮑威爾,大衛·洛克菲勒、艾倫·格林斯潘(他曾在自傳里提到了這個俱樂部)、IBM前總裁小托馬斯·沃森、世界銀行前總裁克勞森、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新聞主播克朗凱特、左傾小說家杰克·倫敦、《魔鬼詞典》的作者安·比爾斯以及史努比的作者、漫畫家查爾斯·舒茲等等。難怪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說它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男士派對”。
如果想加入這個非富即貴的神秘俱樂部,必須要有兩名會員的推薦,雖然每年會費高達1萬美元,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甚至愿意排隊等候15至20年。
湖畔演講的威力
波希米亞俱樂部每年都會舉辦夏令營。自1932年以來,人們在“火葬克爾”儀式上可以看到的那片草坪成了舉行非正式演講的場所。在那里發表演說的人五花八門,有演藝人員、教授、宇航員、商界領袖、內閣官員、未來的總統和前總統。
1997年,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德穆斯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安東寧分別作了“富裕的市場和政治的勝利”和“教會、國家和憲法”兩場演講。1998年,老布什旗下的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和克林頓旗下的前國防部秘書培利分別主講了“美國的領導任務”及“21世紀的預防性防衛及美國安全策略”。
尼克松在回顧自己通往總統的歷程時,就把起點定在1967年波西米亞俱樂部露營地的一次湖畔演講。他與湖畔演講的緣分,正始于他對后來成為總統的艾森豪威爾的一次評估。尼克松在自傳中寫道,趁著這位人緣很好的將軍到波西米亞叢林發表湖畔演講之際,他有機會對其進行一番考察。不過,在那個夏天,尼克松在波西米亞叢林的收獲不僅僅是通過湖畔演講重振雄風。當他與羅納德·里根“坐在一棵巨大的紅杉樹下的長凳子上時”,他們進行了“坦誠的交談”。尼克松告訴里根他準備參加黨內初選的計劃,他向里根保證,他將不會與任何“共和黨同道”在競選中交惡。里根則明確表示,他對有人猜想他會有可能獲得候選人資格感到驚訝,并且聲明,他并不想成為自己所在州的總統候選人。按照尼克松的說法,里根說“他并不想成為初選中的候選人”。也就是說,里根的表態,成就了尼克松。
尼克松顯然對在波西米亞俱樂部的收獲非常滿意,他還為自己成為其會員感到高興。1971年已經貴為美國總統的他還想再作一次湖畔演講,波西米亞俱樂部也準備向他發出邀請。無奈媒體提早得知這一消息,輿論壓力普天而來。人們很難想象,自己的總統突然消失在一片紅杉樹林里,去給一批美國最有權勢的人作一場不公開和不做記錄的演講。他們大聲地抗議,并發誓要想盡一切辦法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無奈之下,俱樂部只得放棄這個邀請。隨后,一名白宮新聞發言人宣布,總統決定不再訪問波西米亞叢林。
后來尼克松給俱樂部的總裁發了一封電報,大意是說,為未能出席演說活動感到非常惋惜。他還鼓勵俱樂部的老板能繼續帶領人們走進叢林,而總統自己也會加倍努力帶領人民走出“叢林”。為了顯示俱樂部的重要性,尼克松客氣地寫道:“雖然每個人都想當美國總統,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立志成為波西米亞俱樂部的老板。”然而在另外一個場合,他卻說波西米亞俱樂部是“你能想像到的最具有同性戀色彩的組織”。
叢林中的營地
在剛開始的時候,會員們三五成群地在叢林里找個地方安營扎寨。后來,他們開始增加一些便利設施,比如他們自己特殊的火爐或者一個小的固定結構。接著就發展出了一些營地傳統和令人鐘愛的營地名稱,這些營地的名字非常有趣,譬如“狗屋”、“網之子”、“小人國”、“懸崖居民”、“烈酒走私者”、“玩具樂園”以及“歡樂之地”等。這些營地會有一些帥氣的小屋或者專門制作的圓錐形帳篷、固定的吧臺以及或許會有的豪華鋼琴。
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肖恩·奧基夫就是波希米亞俱樂部“路邊木”陣營的一員。奧基夫第一次接觸波希米亞俱樂部是在1993年,他接受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大衛·雪利的邀請,參加了俱樂部的活動,從而成為會員。雪利是著名核物理學家,是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倫·西博格的弟子。
到了今天,叢林里一共有大約120個在規模、結構和地位上不等的營地。大多數營地有10到30名營員,不過也有一兩個營地有多達125名營員,還有好幾個營地的人數不到10個。雖然大多數營地都沿著“沿河路”分布,但也有一些駐扎在離叢林中心有5到10分鐘路程的區域。
雖然波西米亞俱樂部嚴格要求會員不得泄露機密,但并不是每個成員都愿意遵守禁令,至少有幾個人泄露了宿營地點,將他們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外界。一個叫亞歷克斯·瓊斯的電臺主持將2000年俱樂部的火葬儀式偷拍下來。
《間諜》雜志記者菲利普·威斯在1989年成功拿到俱樂部的會員卡,他親眼看見會員們舉行神秘儀式的場面。在他的描述中,會員們會脫掉西裝,換上一套紅色長袍,頭上還罩著長兜帽,手持火把繞著俱樂部那巨大的貓頭鷹圖騰開始轉圈,并模仿古代的敬拜儀式。在開幕儀式上,會員們會被告知男人是由兩個矛盾體組成,一個是自己的真實,一個是自己的幻想。因此他們需要逃離現實世界,與其他人聯系。在這次臥底行動中,菲利普通過付費電話偷聽了基辛格的談話。
在營地的湖邊確有一塊很像貓頭鷹的大石頭,貓頭鷹是俱樂部的會徽,象征著智慧和友好。據稱,在這個市郊的偏僻小樹林里,妓女們更是隨時待命,以滿足會員們放縱行樂的需要。因為俱樂部極端保密的政策,會員們在這里恣意放縱時感到很安全,可以說想說的任何話,做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必擔心現實中的家庭、朋友知情以及有損公眾形象。
“不是我們想保持神秘,”俱樂部總經理既無奈又禮貌地對外宣稱,“我們只是保持隱私,我們是一個私人俱樂部。我們的會員是誰、他們在聚會時都干些什么,這些問題外人沒有必要知道。”在他看來,波西米亞俱樂部的秘密無傷大雅。
鏈接
掌控全球的秘密團體
三邊委員會:來自北美、西歐、日本的350名商界人士、勞工領袖、政治家和學者構成三邊委員會主體,該團體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據說他們野心勃勃,想抹掉所有國界,成立世界政府,搞世界稅收,總而言之,想建立“世界新秩序”。由于它的創建人是親日的戴維·洛克菲勒,較傳奇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更為自由化,所以保守的冷戰分子曾經宣稱它對美國主權構成了威脅。
代表人物:在全盛時期,該委員會吸引了華盛頓的精英,包括老布什、切尼、基辛格、克林頓、卡特、格林斯潘等。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該俱樂部大約有130名來自歐美商界和政界的新老會員,其中銀行家和國防部長們最多。從俄克拉荷馬特大爆炸案的元兇麥克維到本·拉丹,都曾經在他們的演說中提到該俱樂部。據說早在2002年6月,俱樂部成員就知道了美國將攻打伊拉克的確切消息。此外,北約轟炸南聯盟、歐盟的建立等話題事前都曾在俱樂部談話中討論過。
代表人物:戴維·洛克菲勒、基辛格、希拉克、沙龍、鮑威爾等。布萊爾和克林頓還在小地方摩拳擦掌時,也曾被他們邀請參加過聚會。
對外關系委員會:聽上去像是某個美國政府部門的名字,但它的真面目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秘密社團之一。當吉米·卡特擔任總統時,時任國防部長史汀生的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曾承認:“在我們需要人選的時候,我們就會翻閱對外關系委員會的會員花名冊,然后打電話給對外關系委員會紐約總部。”美國海軍少將切斯特·沃德曾是該組織成員,他曾揭露這個組織的險惡用心:“他們希望使美國就范,從而將國家主權交由他們掌控。”
代表人物:艾森豪威爾、基辛格、克林頓、賴斯、鮑威爾、切尼、沃爾福威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