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15日,法國法庭判處“胡狼”卡洛斯終身監禁,并規定他服刑至少18年后才能申請假釋。他被控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法國制造4起炸彈襲擊,造成11死150傷。檢方此前一直要求法庭對“胡狼”卡洛斯作出最長刑期的判決。
在國際“恐怖界”,“胡狼”和本·拉丹派別不同。“基地”組織是借宗教之名,而“胡狼”則借革命之名。本·拉丹富可敵國卻深居簡出,凡有重大行動,總在幕后運籌帷幄。而“胡狼”則高調瀟灑得多,他足跡遍及歐亞非,頻頻出現在恐怖活動第一線。因此,他的人生軌跡要清晰得多……
綽號源自小說
“胡狼”卡洛斯其實不是這名恐怖分子的本名,當他1949年在委內瑞拉出生時,他的父親——一個熱忱的馬克思主義者,立刻給長子起了個非常革命的名字——伊里奇·拉米雷茲·桑切斯。后來家里又有了兩個小孩,分別叫列寧和弗拉基米爾,3兄弟加在一起正好是革命前輩的名字: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后來由于他干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才有人用英國小說家福賽斯的《胡狼的日子》中一個主角的綽號“胡狼”稱呼他。在這部小說中,“胡狼”是個職業殺手,受雇于“秘密軍組織”前去刺殺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作者筆下的“胡狼”,冷靜、睿智、縝密,殺戴高樂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成竹在胸。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在寫“胡狼”的準備工作。他準備了4個假身份,從大學生到退伍老兵,并用這些身份成功地達到他的目的——在廣場的窗戶上用狙擊槍對著戴高樂的腦袋射擊。這把狙擊槍也是他自己設計的,世界上獨一無二,可以藏在拐杖里而完全看不出破綻。
作為一個“富二代”,現實中的“胡狼”從小就有自己的家庭教師。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共產主義接班人,除了法律,伊里奇什么都學。為何排斥法律?他那律師出身的父親自有一套理論:“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公平的法律,一切審判都是從某個階級的自身立場出發,目的僅是維護制定者的利益。”
1966年1月,眾多亞非拉國家派代表參加古巴召開第三屆三大洲會議,會上成立了“亞非拉人民團結組織”,伊里奇和父親一起參加了那次大會。同年夏天,他在古巴情報組織下邊的游擊戰培訓學校“馬坦薩斯營”受訓。年底,父母親離婚,3個孩子跟母親去了倫敦,他們都在英國上學。
5629d12106b62bb39ab154eac5f253277f4abb00116ae5b91c88080b5fc53241 1968年,在父親授意下,伊里奇和弟弟進入位于莫斯科的帕特里斯·盧蒙巴大學學習,這是蘇聯為第三世界培養革命人才的基地。由于課程緊張,管理嚴格,伊里奇非常不適應。1970年末,因為參與“反蘇學生運動”他被學校開除。離開蘇聯后,伊里奇來到黎巴嫩的貝魯特,投身到瓦蒂·哈塔德領導的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PFLP,簡稱“巴解人陣”),在訓練營里磨練本事,被大劑量地灌輸“革命思想”。其間他被派到約旦學習游擊戰術,參加了解放阿曼和約旦的斗爭。約旦內戰之后,伊里奇離開了約旦前往倫敦。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份校友錄里,他的名字赫然在焉。肯尼迪、李光耀、徐志摩、索羅斯和蔡英文等人,竟然跟這個舉世聞名的恐怖分子是校友。
1972年,“巴解人陣”連續實施恐怖襲擊,他們甚至在慕尼黑奧運會上制造了綁架人質事件。但當時的“胡狼”卡洛斯還算一個新手,他只能站在邊上觀看,心理上也極不平衡。
綁架11國石油部長
1973年,“巴解人陣”領導人布迪亞被以色列特工暗殺。卡洛斯參加了一次刺殺猶太復國協會副會長的報復行動,后來行動失敗,卡洛斯來到法國巴黎。
剛到巴黎的時候,“胡狼”就帶著手下跑到機場,用火箭彈襲擊以色列航空公司班機。行動失敗后,巴黎警察加強了戒備。僅僅過了4天,卡洛斯居然帶著更多手下卷土重來,“根本沒把穿制服的放在眼里”。每次活動時,心狠手辣的“胡狼”都會沖鋒在前,不僅精心選擇目標,還親手把炸彈投送到位。有一次,上司把定時炸彈的引爆時間定在凌晨,卡洛斯私下嘟嘟囔囔:“這樣一來,死傷人數會大打折扣!”
千萬不要據此以為“胡狼”就是個“傻大膽”,他精明著呢。一次,卡洛斯和上級奉命與法國政府私下接觸,打算撈一個恐怖分子出獄。談判進行得不順利,上級一籌莫展。卡洛斯誰都沒有請示,悄悄把一包炸藥塞到巴黎最著名的“雙偶咖啡館”座位底下。兩天以后,法國政府用飛機把這名恐怖分子禮送出境,并按卡洛斯的意思附送一筆30萬美元的“壓驚費”。從此,PFLP領袖哈塔德對這個新入行的小伙子高看一眼。
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則是1975年12月21日的綁架案。當天,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在維也納總部開會,“胡狼”組織了6人小隊闖入部長會議,挾持了超過60名人質,殺死了一名奧地利警察、一名伊拉克雇員和一名利比亞代表團成員。他要求奧地利當局通過廣播、電視媒體每隔兩小時朗讀一封關于巴勒斯坦解放的公報,否則每隔15分鐘殺死一名人質。當局同意了。12月22日,他們帶著42名人質飛去了阿爾及爾。隨后,他們圍著巴格達、的黎波里和阿爾及爾等地繞了一圈,所有人質分別在這幾個地方被釋放,“胡狼”因此獲得政治庇護。
因為沒有按計劃處死兩名人質——伊朗財政部長和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很可能侵占了人質贖金,卡洛斯被逐出了“巴解人陣”。隨后,他組織了自己的“武裝斗爭組織”。這段時間,卡洛斯和克格勃也有聯系,1981年勃列日涅夫出訪西德時,克格勃就提前跟他打過招呼。此后他還在1982年用火箭襲擊法國的核電站、襲擊慕尼黑“自由歐洲電臺”。
歐洲開始追殺卡洛斯,壓力之下東歐國家也開始疏遠他。之前跟他關系較好的伊拉克、利比亞和古巴也不愿再幫他,最后他輾轉來到敘利亞。1991年9月,敘利亞政府又下達了逐客令,卡洛斯前往蘇丹喀土穆定居。這段時間內,卡洛斯與結發妻子離婚,娶了個約旦的妙齡女郎。
1994年的一天,他的保鏢趁他睡覺給他打了鎮定劑,等候多時的法國警方人員立即將他牢牢銬住。當卡洛斯在飛機上醒來時,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巴黎上空,當飛機在巴黎降落,他才無奈地蹦出一句:“干得真漂亮!”卡洛斯被押送到久違的巴黎,起訴的罪名是在1975年殺害兩名警察和警方線人穆哈巴爾。
扭曲的“革命者”落網
2011年,檢察官再次指控他在1982年策劃數起針對法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一共造成11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在12月15日的法庭上,“胡狼”在法庭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獨白,他的言論刻薄而尖銳,稱自己是“活著的殉難者”,是一個“革命家”。
卡洛斯經常戴著格瓦拉式的貝雷帽,留著絡腮胡,擺出一副遭受壓迫的第三世界革命領袖的形象。后來,在獄中的他出版了作品集《革命的伊斯蘭》,試圖以“階級沖突”為由來合理化恐怖暴力活動。本·拉丹和薩達姆在他眼里,竟然是“最后的阿拉伯騎士”。當初為了投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卡洛斯皈依了伊斯蘭教,但是在亡命天涯的最后歲月,這個身份居然成了他重婚再娶的正當理由。在被警方帶回法國受審時,卡洛斯找來了專門為恐怖分子打官司、有“魔鬼代言人”之稱的法國女律師伊莎貝爾為自己辯護,但最后仍然被判處無期徒刑。2001年,伊莎貝爾與丈夫離婚,尚有妻子的卡洛斯和她舉行了一場穆斯林婚禮。
在被捕之前,“胡狼”卡洛斯先后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敘利亞情報機構、匈牙利政府官員、拉美革命學生、日本赤軍成員、東德秘密警察、蘇丹當權者等發生過關系,足跡遍布歐亞非。極高的曝光率,或許能滿足他尋求刺激的快感。事實上,恐怖活動決不能過于高調。當年維也納行動時“胡狼”的副指揮阿尼斯·納卡奇,直到20多年后才被人們知曉,之前任何一本關于卡洛斯的傳記都沒提到過他。納卡奇說:“我是個戰斗人員,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于是那次行動后我悄然脫身,在黎巴嫩南部訓練戰斗人員,這些人后來成為了黎巴嫩真主黨的基礎軍事力量……而卡洛斯一直處于聚光燈下,那又給他帶來了什么?”
恐怖分子看不上他的高調,可在歐洲左派心目中的卡洛斯也是扭曲的。那代人在“五月風暴”時代長大,他們相信革命已經到來,暴力斗爭不可避免。2007年薩科齊一上臺,就對1968年那場風暴的后遺癥表示譴責,而“胡狼”卡洛斯正是這種后遺癥的典型。
其實卡洛斯并非全無知音,就在這次被判刑前一個星期,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還出來力挺他:“法國方面需要在審理期間尊重拉米雷茲的權利。”此前查韋斯曾說“胡狼”卡洛斯是“革命戰士”,并不認為他是恐怖分子。而他的弟弟弗拉基米爾·拉米雷茲說,他也不指望哥哥會受到公正審理。
“我的名字,叫伊里奇,和列寧同名。”在巴黎重罪法庭,年過六旬的“胡狼”卡洛斯大腹便便,頭發花白,毛茸茸的胡子讓他看來和藹可親,很難和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聯系起來。但是媒體上呈現出的卡洛斯的形象,讓人覺得他像是某種理論家,涉及某些高層政治理論,但事實上那從來就不是他所熱衷的。他只是個武裝暴力分子,不斷地重復著一些口號,這些口號越來越單薄。
“胡狼”的恐怖時代其實早在1994年就終結了,而法國在蘇聯解體20周年時審判他,正如他的弟弟弗拉基米爾所說:“這只是一場官方儀式……他們最終會讓伊里奇在監獄里再待30年,讓他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