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以“浪漫的國度”聞名于世。一個浪漫的民族,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們悠閑的心態,他們的悠閑,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原因:放假多。
除了被法國人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5周夏假,法國的法定假日多達11個,分別是元旦、五一勞動節、國慶節、萬圣節、圣靈降臨節、圣誕節、復活節、耶穌升天節、圣母升天節、一戰停戰日和二戰停戰日。其中,圣誕節和復活節都長達兩個星期,圣靈降臨節則為10天。如果假日當天剛好是星期二或星期四,還可以“綁住”星期一或星期五與周末連休,放4天長假,而這樣的概率還是很高的。所以這么一來,法國上班族每年至少有186天的假期,有時還超過200天,也即假期就超過了半年的時間。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作時間,沒有錢放那么多假也沒用吧?”法國人享受的可是帶薪假期。法國的《勞動法》有規定,每一個在正規單位工作滿1個月的員工,可“儲蓄”兩天半的帶薪假期;如果工作滿1年,則可享受長達30天的非假日帶薪假期。
法國的年休假一般在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31日之間。所以,這段時間,便是法國人舉家出國旅游的大好時機。
正如工資可以存入銀行一樣,法國人的帶薪假期也是可以“儲蓄”的。如果今年的帶薪假期沒有“消費”完,還可以留到以后用。雖然原則上需要在第二年4月30日之前“消費”完,否則帶薪假期將自動歸零,但是,一般情況下,員工都可以私下和企業溝通,達成協議,將未休完的帶薪假期并入次年10月31日之后的年假,也可以按照員工的要求,分幾次還清員工未“消費”的帶薪假期。
法國上班族實際的工作時間還不夠半年,但由于帶薪假期、補休、產假、病假或培訓等都算入工作時間,因而在協議或文件上,法國上班族可真是一年從頭到尾都在“工作”。
法國人如此看重假期,帶薪假期已經成為他們享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法國很多人每年都會提前幾個月為自己選擇好旅游路線,預訂機票、車票、船票和酒店房間。
2010年在華盛頓召開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上,當時的德國財長布呂克意外缺席。原來,由于他之前答應在這個時間陪家人到納米比亞度假,所以他履行對家人的承諾,到非洲看野生動物去了。德國財長的故事用來描述法國人
對休假的態度是再合適不過了。大多數法國人視休假比忙碌更重要,他們覺得,企業離開了誰都能轉,而每個人都需要充電,無論在知識上還是身體上,所以,休假是必須的。
休假制度也無孔不入地影響法國的經濟和日常生活。在法國的日歷上,寒假和復活節假是分區進行的——南部省份、北部省份和巴黎3大區,每個區的假期都有1個星期的時差。為何要有時差呢?因為為了避免交通堵塞和滑雪場附近酒店的供不應求。這個分區休假的制度在法國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
法國如此多的假期,可以說是法國人不斷斗爭的結果。比如夏季長假,最早由左翼的“人民陣線”在1936年執政后頒布實施,為期15天。1956年增加到3個星期,1968年增為4個星期,1982年增至5個星期,并延續至今。
據統計,法國每年大約有超過6成的人享受帶薪假期,剩下的基本都因為經濟等原因不能度假。據美國CNN發布的“帶薪假期全球排行榜”顯示,中國是全球放假最少的國家之一,每年帶薪假期和國家法定假日加起來總共只有21天。除了教師之外,實際上,即使是21天,很多中國上班族都沒能完全享受到。服務員和出租車司機等階層連春節、元旦都馬不停蹄,帶薪放假更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法國人獲得的帶薪假期,便是普通民眾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讓政黨間為爭取選票競相延長假期的結果。他們認為一個民族,如果長期行尸走肉般忙碌而得不到適當的調整與充電,就會引發個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其他一系列家庭淡泊、人情冷漠等社會問題也會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