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校車范例
美國的校車標準是在1939年制定的,制定者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富蘭克林。70多年來,黃色的校車一直穿行在美國的大街小巷,成為學生上學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在一張網絡流傳的照片里,一輛與校車相撞的悍馬汽車,被巨大的撞擊力變成了一堆廢鐵,而校車安然無恙。校車多由政府進行監管并交付私人公司運營。
美國校車的生產標準由聯邦政府統一制定,并且有指定的生產商,由于校車在設計中有很多特殊的安全保護措施,所以社會車輛不能充當校車。
例如每輛校車都有雙色指示燈。當校車減速時,黃色燈光會閃動,提醒周邊車輛減速慢行;而當校車停靠時,會有紅色的燈光閃爍,提醒周邊車輛注意;當學生在上下校車時,所有的車輛必須停車等待。這個半個多世紀前(1946年)就在美國大部分州立法中記錄在案的條例,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
校車司機的甄選方面,首先需要考取專門的校車駕照,即便通過了考試,也不意味著他們有資格駕駛校車。新駕駛員正式駕駛校車之前,還要在熟練駕駛員的指導下工作一段時間,合格之后才能獨自駕駛。
在此以外,各州政府還會對校車司機進行一系列的背景調查,犯罪記錄、不良行駛記錄、身體狀況甚至酗酒記錄等因素,都將決定他們能否上崗。
民辦學校不輕松
“前段時間發生的甘肅校車逆行、北京門頭溝幼兒園聘請有10年吸毒史的人做校車司機等事件,就是沒有安全觀念的行為,把孩子的生命當兒戲。”中山大學現代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在“廣州教育半月談之校車安全沙龍”上說起這個問題就痛心疾首。他覺得,在中國,安全教育必須要納入到全民教育中去,除了對學校領導、教職工、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外,還要向全社會灌輸安全觀念。
最近10年,國內很多小學校因為出生率下降,出現了合并學校的現象,因為學生不能就近入學,所以校車開始出現,而頻發的校車事故,使校車安全成為市民熱議的社會話題:有關法規、制度的不完善、就近上學的難度……擺在這些問題前的質疑是:校車問題都沒解決,怎么能夠搞好教育呢?
在馮增俊發言的“廣州教育半月談之校車安全沙龍”上,本刊記者看到了引發討論的《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而在會場里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在于:草案規定,學校未做好6類工作讓校車出現學生傷亡事故的,將責令暫停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這讓出席沙龍的廣州民辦學校領導感到了不小壓力。
投入不足才是絆腳石
有意思的是,當談到廣州校車的現狀時,與會代表們都將矛頭直指資金的緊缺。廣州真光中學副校長艾連娣說:“我們每月都要為每個學生倒貼50元—80元。”據了解,民辦學校真光中英文小學共有學生800余人,除去住校的100位左右的學生只在周末回家外,學校向需要搭乘校車上下學的學生每人每月收取費用150元,但據學校的統計,每人至少須交200元才能有效維持校車服務的運行。
各級財政投入不足一直是學前教育發展的絆腳石。“(校車)沒有確定誰是權利主體,(校車安全)條例等于廢紙一樣。誰該為校車買單,美國校車是政府買單,我國用校車是最窮的單位,好學校根本不用校車。政府應該真正意義上成為政府,要用稅款幫助有需要的人。”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說。
他建議,在廣州市,65歲以上老人能免費乘車,在校青少年是否能夠全部免費乘公交車?他的觀點是:校車接送學生應該成為公共教育服務的一部分,由政府買單而不是學校。
在即將出臺的廣州校車管理辦法中,似乎會將臨時校車納入管理,符合標準的公交車、村巴、企業用車都能固定時段接送學生,并且享受和校車同樣的優先權。但這似乎很難說是長久之計。而在與會的教育界人士看來,他們的討論也好、質疑也罷,的確是真心希望國家各級部門和學校聯合起來,使校車的管理更加制度化、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