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舊信
4年前,作家阿什福德·林賽搬到了英國南安普頓的喬頓小鎮,住在一座叫做“喬頓小屋”的房子里。她是一名專門創作犯罪偵探小說的作家,而這座小屋,曾經是愛德華的家:愛德華正是簡·奧斯汀的哥哥,奧斯汀生命中的最后8年,都居住在這里。
在喬頓小屋,林賽開始了新的小說創作之旅,但是不太順利,因為她在這間老房子里意外地找到了一本很老的書信集,而書信集的作者,就是奧斯汀。
這天早上,奧斯汀逝世前幾個月寫的一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現在,我感覺好多了,膚色也比以前看起來好點了,曾經看著糟糕透了,又黑又白,非常難看的顏色。”
由于是職業的犯罪小說作家,林賽在寫作之余曾經潛心研究過現代法醫技術和毒藥,這時她突然意識到,奧斯汀所描述的情景似曾相識,這些癥狀跟砷中毒很像:雨點狀的色素沉淀,部分皮膚變成棕色或黑色,而其他地方變成白色。
此后不久,她遇到了前任北美簡·奧斯汀學會主席,他證實了林賽的猜想:因為在喬頓小鎮博物館里展出過奧斯汀的一縷頭發,早在1948年在拍賣會上拍得它的一對老夫婦曾為它做了砷檢測,結果顯示陽性。不過,這對老夫婦已經離世,當年檢測的過程與細節已經難以查詢。
奧斯汀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她的作品里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
奧斯汀去世時年僅41歲。去世前兩年,她一直遭受不明病痛煎熬,如皮膚異常變色、肝區疼痛、風濕痛。后人對其死因的說法,從癌癥到艾迪森氏病,眾說紛紜。
情路坎坷
在隨后幾年里,林賽仔細研讀了奧斯汀的家庭背景,發現許多謎底都未曾解開,其中甚至不排除有謀殺的動機。在19世紀初期,仍有許多人使用砷作為殺人暗器,因為直到1836年在英國化學家詹姆斯·馬什利用儀器檢測一種實物的砷含量之前,人們并不能在人體殘留物中分析出砷的存在。因此,在新小說《奧斯汀女士死亡之謎》,林賽探索了奧斯汀被砷毒死的可能性。
這位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作家終身未婚,先前廣為人們所接受的說法是,奧斯汀家鄰居的侄子,后來成為愛爾蘭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湯姆·勒弗羅伊是奧斯汀一生至愛。在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為簡·奧斯汀》中,也沿用了這種說法。但在一本叫《簡·奧斯汀:沒有報答的愛》的書里稱,一位性格外向、聰明、前途光明的男子比克納爾,是比勒弗羅伊重要得多的奧斯汀戀人。不過,在經歷過一次失敗愛情后,奧斯汀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調公開戀情。因此,只有少數與奧斯汀關系近的人,包括大她兩歲的姐姐卡桑德拉才知道她的“秘密”。
甚至有一種說法,也就是卡桑德拉破壞了奧斯汀與比克納爾的姻緣。原因是卡桑德拉的未婚夫剛剛去世,而她也愛比克納爾。
后來,在奧斯汀去世后,家人整理她的文稿時,她的一個侄女回想起卡桑德拉談到對比克納爾的印象。她說,卡桑德拉形容比克納爾“非常迷人”,而在此之前,這位侄女從來沒聽姨媽卡桑德拉用這種仰慕的口氣說過任何其他人。
《簡·奧斯汀:沒有報答的愛》里說,奧斯汀這段愛情又以失敗告終。書中說,據說她后來收到一封信稱比克納爾已去世。這封信的細節無人知曉,但有種說法是,卡桑德拉偽造了這封信以阻撓妹妹與比克納爾相愛。在第二段愛情結束后,奧斯汀有至少10年沒寫過什么重要作品。
這則軼事解釋了一件人們迷惑不解的事情:為什么奧斯汀終身未婚,卻對愛情有著深刻洞察力。要知道,這一點連《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都不服氣,她甚至嘲諷地評論奧斯汀“完全不懂愛情為何物就亂寫小說”。
此外,這則軼事除了給了奧斯汀看上去蒼白空洞的戀愛史加一個注腳,也反映出奧斯汀的家庭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中毒?謀殺?
至少,林賽說奧斯汀在信中所描寫的癥狀與慢性砷中毒完全相符,而不是以前提出的其他猜測,例如傳統說法中的艾迪森氏病、霍奇金淋巴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那個年代,許多的砷都曾以藥物的形式被傳播出去,砷能夠治療的疾病包括奧斯汀在信中多次抱怨的風濕病,還有一種病,則是梅毒。在另一則傳言里,貝多芬正是因為服用了砷而致命,之前因為梅毒,他的耳朵失聰了。
林賽對《衛報》說,通過研究,她認為奧斯汀很可能是服用了某種含有砷的藥物。假如能把她列出的癥狀和砷中毒的癥狀作對比,會發現二者有著驚人的聯系。
因為職業的緣故,林賽對砷做過很多研究,她認為這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任務。因為正當多數簡·奧斯汀研究者們抱平庸態度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寫偵探小說的作家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些信件,并且她有那些奧斯汀研究者們所沒有的現代醫學知識。
劍橋版《簡·奧斯汀》的編輯珍妮·托德教授認為謀殺是不太可能的。她不相信奧斯汀是被故意毒死的,但是她極有可能是因為風濕病而服用砷,她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固然奇怪,但是,除非將她的尸骸挖出來查明原因,因為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肯定她到底是因何而死的。
林賽很理解珍妮·托德的意思,雖然她的確很想知道用現代法醫鑒定法能從奧斯汀的骨頭中發掘出什么線索,但她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人們會認為這個想法是發瘋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