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著走”到“向前走”,VC對早期項目越來越重視。但究竟怎么樣做早期項目,怎樣“向前走”而不是“跟風走”或者“跟著走”?越來越多的VC開始瞄準產業鏈的邏輯布局。
相對于后期項目,早期與前期的不確定性更強,如何讓這種不確定性變得確定?進入2011年下半年尾聲的時候,VC行當的無數次討論都涉及這個話題。集中起來看,伴隨向前走而生的就是專業化與行業聚焦,這也是目前部分VC在做的事情。
專業化與行業聚焦都圍繞產業鏈展開,但VC畢竟不是產業投資,每個基金的存續期以及種種限制決定了VC只能是VC。但是,VC的強項在于整合。
近段時間一條比較新的思路是,圍繞產業鏈的專業聚焦,投資早期項目并非一定要上市,同樣也可以給自己投資的另外一家企業找個并購的對象,反過來,自己投資的產業鏈中的資深一點的公司同樣可以成為自己投資該產業鏈條早期項目的顧問或導師。
畢竟,對于大多數VC而言都是“看著走”,自己究竟有沒有真正“fJI+92hwSJa9UMNKROEmpg==去走”,或者會不會走,能否走得好看,仍然是個問號。也就是說,對于一個VC而言,你可能在一個行業滲透很深,但真正地給你一個企業,你未必一定玩得轉。換句話說,即便你對產業鏈摸得比較熟悉,但具體到每個細分領域,比你專才的人多的是。所以,多聽聽行業真槍實彈的人的意見,對自己絕對是治病救人,更利于對自己所選擇的投資標的把脈。
在此之前,早期投資往往更多的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這個做法在外資VC剛入中國的互聯網投資中比較明顯,找到一個行業或者幾個行業的有點冒頭的企業,每個都投三百萬、五百萬,反正最后這中間肯定有一些能夠活下來,賭的有眼光,更有概率。
只是,直到今天,這樣的方式并沒有被淘汰,去年前年的新一輪互聯網泡沫(電商與團購)的投資中仍被廣泛應用。
與2000年前后所不同的是,這一輪的“撒胡椒面”變成了“撒白粉”,找到行業的前幾名一砸下去就是大手筆,先前的300、500萬人民幣變成了去年前面的千萬美金的級別,有投資機構稱為賭概率,更有投資大佬稱,大家在博傻。
雖然現在評價去年前年的投資為時尚早,但從系列類電商企業流血上市而不得的例子來看,教訓還算深刻。
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機構開始提產業鏈投資。但更多的是VC、PE們拉網式的沿著行業順藤摸瓜尋找投資標的的過程,認可的也更多是一些有體量的“大家伙”。一些PE滲透到類似國企改制、大的產業并購的鏈條之中,執著的是后端;一些VC們成立了行業基金,但由于退出方式的限制,瞄準的也往往只是上市。
但到了今天,特別是進入2012年以后,隨著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與行業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尋找兩者對接的橋梁。在一些VC的字典里,向前走、專業化、早期投資、并購……這些詞語開始融合一體,并且有一些機構開始嘗試“早期探路、并購搭橋”的模式。
比如,賽伯樂投資基金合伙人尚選玉公開表示,賽伯樂近年來就進行了系列這樣的嘗試與調整:從從前的關注單個項目到現在關注整個產業,從關注早期、中期的投資到關注產業鏈的投資,從過去關注IPO退出到現在關注打造平臺型企業,利用平臺型企業在上下游的并購重組來實現大多數項目的退出……。
這樣看來,“向前走”的產業鏈邏輯似乎一下順暢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