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種多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時,應當弄清基本經濟制度與思想道德建設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現階段道德倫理的多元性、多層次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包容性,力求形成能為全社會所接受的基本道德規范,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關鍵詞:多元經濟結構;多元道德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8/09-0064-04
作者簡介:于建華(1954- ),女,山東萊陽人,江蘇省出版印刷物資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高級政工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種多元經濟結構必然形成多元利益主體,人們的思想行為也必然五光十色、雜彩紛呈。當前生產領域的假冒偽劣、偷工減料、食品安全問題,流通領域的欺瞞詐騙、高價宰客問題,分配領域的黑色和灰色收入泛濫、勞動報酬偏低問題等等,十分突出地展現在國人面前。為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這是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場偉大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一樣,直接關系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成敗。然而,我們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時,應當弄清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與思想道德建設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現階段道德倫理的多元性、多層次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包容性,力求形成能為全社會所接受的基本道德規范,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為此,本文結合我國現實生活中人們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對當前多元經濟結構基礎上的道德觀念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從剝削的重新“吃香”,看我國現階段
經濟的多元性所決定的道德觀念的多元性
在以往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勞動是低下卑微的事情,占有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卻是光榮高尚的事業。到了新中國反了過來,勞動最光榮,剝削則是可恥的事情。然而,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人們突然發現新中國的“老皇歷”也不管用了。勞動仍然光榮,剝削卻不再可恥,甚至吃香起來。外資外商進來我們歡迎甚至搶著要,本國私營企業雇工經營我們鼓勵,社會上愿意“傍大款”的人越來越多,“老板”、企業家當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也越來越多。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呢?原因就在于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代替了以往單一的公有制。這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作出的正確選擇,已被實踐證明有利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絕大多數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綜合國力的增強。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倫理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產物,它比較直接地反映人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相互關系,既決定于、又服務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恩格斯講得很清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1]435“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434因此,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倫理道德,人們對善惡是非、正邪榮辱、平凡偉大、公平正義等等,評價標準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沒有一種統一的、抽象的、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場合的倫理道德。
正是因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所以社會的道德觀念也必然與之相適應。以往單一公有制經濟消滅了剝削,當然也不容許再產生新的剝削。現在又容許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了,他們光靠自己的勞動力不夠,還需要加上別人的勞動力。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靠公有制經濟又無法吸納社會的全部勞動力,一部分流入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城市未就業或下了崗的待業者,當他們缺乏生產資料而不能獨立謀生時,就只能也必須用自己的勞動力,去和別人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就如馬克思所說:“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2]272這就是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剝削所賴以發生的經濟基礎或所有制關系,只要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存在,剝削就必然發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既然剝削必然發生,又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必要和容許,人們對剝削功過是非的看法當然也應該隨之而改變。有人對此不能理解,以為這是對勞動者利益的背叛,立場觀點方法都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其實正好相反,這恰恰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方法,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起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社會思潮的生動體現。因為,畢生以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為己任的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資本剝削秘密和實質時,從來不是從抽象的公平正義出發進行抨擊和詛咒,而是采取客觀、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充分肯定其歷史的正當性、進步性和公平正義性。
恩格斯明確指出:“馬克思了解古代奴隸主、中世紀封建主等等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們的歷史正當性,承認他們在一定限度的歷史時期內是人類發展的杠桿;因而馬克思也承認剝削,即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暫時的歷史正當性。”[3]557這種正當性,就在于剝削作為人類發展的杠桿,撬動了社會進步的歷史巨輪。
在有些人以為只是批判資本剝削罪惡的《資本論》中,馬克思卻多次肯定了資本家及其剝削的“歷史的價值”和“歷史存在權”,認為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可以受到尊敬,因為當他狂熱地追求價值增殖時,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2]683因此,他在揭露和批判資本剝削的貪婪和殘酷的同時,又肯定其歷史功績:“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2]927-928為將來更高級社會“建立現實基礎”和創造各種要素,當然是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恩格斯認為,與原始社會把戰俘統統殺掉或當作食物相比,極其殘酷、極不人道的奴隸制剝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它保護了社會生產力,因此“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全部經濟、政治和智力的發展,是以奴隸制既成為必要、同樣又得到公認這種狀況為前提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1]524。資本主義剝削相比起奴隸制、農奴制的三個“有利于”,當然更是巨大的進步。而且在馬克思看來,這種通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交換而實現的剝削,“是按照商品交換的各個永恒規律行事的”,盡管勞動力使用一天,得到的價值即工資,比創造的價值要少得多,但“這種情況對買者是一種特別的幸運,對賣者也絕不是不公平”[2]226,賣者也沒有“被欺詐”,因為他們得到了自身勞動力的價值。[2]675當工人運動中的拉薩爾派提出要“公平分配勞動所得”時,馬克思詰問他們:今天的分配“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1]302恩格斯則直截了當地指出: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公平。要回答什么是公平,“不應當應用道德學或法學,也不應當訴諸任何人道、正義甚至慈悲之類的溫情。……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種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的物質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4]273-274。
對正義的判斷也是這樣。在宗教教義中,貸放貨幣獲取利息都是不道德、非正義的行為,資產階級學者吉爾巴特用“天然正義”為它辯護。馬克思說:“同吉爾巴特一起說什么天然正義,這是毫無意義的。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5]379很清楚,貨幣所有者從利潤中瓜分到一部分利息,雖然同資本剝削的性質是一樣的,但馬克思并沒有把它列入非正義之列,當然也不同意所謂“天然正義”的說法,因為它是特定生產關系中的正義。當這種生產關系不再存在時,其正義性也就不再存在。
以上對剝削的不同評價足以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不同的經濟關系范圍內,所適用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是可以不一樣的。在公有制范圍內,每個人都只能憑勞動吃飯,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行為絕對不被允許,而且把消滅剝削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和歷史目標,化公為私、多吃多占的貪腐行為根本沒有絲毫合理進步、公平正義可言。但在私有制范圍內,我們就要寬容剝削并承認其歷史的正當性、合理進步性和公平正義性。這就是現階段多元經濟結構基礎上道德觀念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
二、從利己和利他的并存,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
多元倫理道德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近年來,理論界圍繞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在對利己和利他、為公和為私的道德評判上,發生了不少爭議。有人贊同自私是人的永恒天性的說法,認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大公無私,既違背人性也不可能存在,進而主張寬容社會上的貪腐行為,把它看成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
筆者認為,這樣一些觀點從根本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們沒有弄清倫理道德的多元性、多層次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我國現階段多元性、多層次性的倫理道德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容,不斷地從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發展。恩格斯曾以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將來三大類道德觀念為例,認為“這三種道德論代表同一歷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所以有共同的歷史背景,正因為這樣,就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僅如此,對同樣的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說,道德論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1]434。以“切勿偷盜”的道德戒律為例,在一切存在私有制的社會里,都是共同適用的。但并不能就此認為,道德具有永恒的普適性,互相之間沒有區別。恩格斯說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再對人們進行切勿偷盜的道德說教,那是會遭到嘲笑的。即使是相同的道德要求,在不同的時代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也是不一樣的。
首先,自私作為社會關系的產物,并不是什么天性。在經濟活動中,人都會作出利己的行為,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能籠統地作出對錯善惡的評判。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出發點就是唯心的。如馬、恩所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8]67因此,必須首先解決吃喝住穿等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趨利避害是人的正常行為。但人又是作為社會動物而存在的,當他實行利己行為時,社會交往的實踐使他懂得了不能損害他人利益,損人利己以及損公肥私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必然受到譴責甚至懲罰。隨著生產的發展有了商品交換之后,交換雙方都是出于利己的動機,卻產生了互利的結果。所以亞當?斯密發現了“看不見的手”的神奇作用,認為要實現普遍富裕,就要刺激起人們的利己心,“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9]14。
由此可見,利己和利他并不是絕對對立的,相互之間可以包容。它們共同的前提就是不能損人,具備這一前提的利己和利他行為,都應當肯定。而且,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利己也可能利他,主觀目的是利己,可能產生客觀的利他效果;利他也可能利己,他人利益滿足的同時,自己也收獲了利益。如果把不損人前提下主觀目的為自己的行為,視為自私或者個人主義,那么,它在個人與社會高度融合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都是應當允許的。只有那種極端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行為,才是應當鄙棄的。
與主觀為自己相區別,有一類人確立了為大多數人利益而奮斗的人生觀,他們主觀上就想利他并付之于實踐,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就值得稱頌和表彰。我國歷史上就不乏這種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民族英雄、愛國志士,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熱血同胞。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以后,更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高舉起立黨為公、矢志為民的旗幟,涌現出一大批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戰士。無論是在面對死神的刑場或戰場上,還是在平淡無奇的工作崗位上,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風平浪靜的和平時期,他們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沖鋒陷陣、恪盡職守。那些固守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偏狹意識的人,總是不相信天底下還有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人,不相信有人能夠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我們黨以往的無數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面前,在舍己救人、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跡層出不窮的今天,這種論調都是不值一駁的。當有人不顧自己生命安危,用雙手托住高空墜落的小孩,或擋住即將撞向小孩的汽車時,這不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大公無私崇高精神的體現嗎?
當然,即使是這一類英雄模范人物,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當今最高道德層次,在它之下還有先公后私、公私兼顧的稍低道德層次。這不同層次的道德之間,也是相互包容和并存的。在全社會,我們必須大力宣揚和表彰公而忘私、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樹立典范、發揚正氣。同時,我們又要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處理人與己、公與私的關系,盡可能做到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利人利己、公私兼顧。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人們加強學習修養,不斷向高層次道德境界努力攀登,力爭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和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里的底線就是不能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而當前社會上愈演愈烈的貪腐現象,都是觸犯了這一底線的,因而是絕對不能寬容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