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團體輔導的教學過程中,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找到我,希望得到幫助。她說,自己剛到這個企業不久,幾個老總之間積怨很深,每次開會都會吵架,基本上無法正常開會,更談不上解決問題。而本周末又要開會,而且安排由她來主持,這個人力資源總監很為難,不曉得該如何主持這個會。
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思考,給她出了一個主意:
在會議一開始就制定規則,讓總監告訴參加會議的所有領導,如果由她來主持,就得聽從她的規則,否則就不來主持。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和認可之后,會議按照如下規則進行:
1.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但是要輪流按照順序發言。每個人有固定且相同的發言時間,當然也不是強迫,如果沒有想法表達,也可以順延到下一位發言者。
2.當有人發言時,其他人只許傾聽,不得打斷和解釋。不論對于發言者所表達的內容有何想法和感受,都可以先記下來,等到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再暢所欲言。
3.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不可攻擊和傷害他人。
4.盡量不談與此時此地無關的事情,不談宏觀的政策與體制問題。
5.在會議進行過程中,如果出現上面提到的這些(2、3、4)情況,會議的主持者要及時干預,提醒不要打斷、攻擊、或者跑題。讓大家遵守規則,有序進行會議。
這些規則貌似簡單、清晰,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此制定對話規則,其背后的精神是平等和尊重。在現實中做到這些,似乎要挑戰很多司空見慣和貌似理所當然的假設。這些假設和習慣是什么呢?
1.任何問題的解決總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掌握著真理,自己是那個答對了人。
2.談話或者會議中的每個個體,關心自己的觀點是否受到重視,遠甚于關心他人觀點中的智慧和創造。
3.如果在開會過程中出現了觀點與看法的差異時,往往會演變為辯論賽,往往尋找對于自己有利的證據,同時尋找對方觀點的缺漏和疏忽,來反證自己。
4.而這種觀點之爭,很容易演變為人身攻擊,進而引發全面沖突。
5.如果在參與會議的人員中間,有領導或者專家權威,會議進程容易演化成對于權威與領導的附和與盲從。
“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讓這些摸象的盲人召集起來開會,討論一下大象是什么樣子,會是什么結果。如果從上面我們的理解,自然的推論就是這些人會打起來。
在對話中,如果能夠開啟尊重和平等的起點,讓各種聲音都能夠有權利和機會呈現出來,就會使參會人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同時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這個總監將信將疑,但也沒有別的辦法,暫且答應我去試試看。
一周后,她打來電話。聽其語氣,頗有喜悅的意思。說這次會議雖有些艱難,但總算沒有再吵架,對這個團隊而言,已經是很難得的了。
聽到這樣的結果,我深感欣慰,同時也更加堅信了對話的力量。
曾海波
應用心理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MBA職業發展中心主任;企業管理學碩士、應用心理學博士,十余年的專業心理援助經驗,曾任企業高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培訓講師、中華英才網“職業講習所”主講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職業咨詢師、人事部人才測評師資格認證專家;為政府部門和多家咨詢公司、媒體擔任顧問,在人才測評、職業生涯管理、教練技術以及團體輔導等領域有深入研究。近年來浸泡于敘事心理治療、合作取向治療等后現代心理學派的學習之中,致力于將后現代思維運用于心理輔導、管理咨詢、團體教練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