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無論是日常談話還是平時寫作,他那機智風趣的幽默話語總是脫口而出。無怪乎當年一位外國記者動情地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
我還迷信錢嗎?
1991年,內地18家省級電視臺聯合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錄》,要拍錢鐘書時,被他婉拒了。有人告訴他,拍了會得到一筆酬金的。
錢鐘書淡淡一笑說:“我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這東西嗎?”
甕中捉鱉
1985年,香港記者林湄小姐采訪了很多文壇名人,唯獨沒有見到錢鐘書,頗覺遺憾。于是,就請《文藝報》編輯吳泰昌幫忙,代她同錢鐘書電話聯系。錢鐘書在電話里說:“這分明是引蛇出洞嘛!請你轉告她,謝謝她的好意,這次免了。”誰知林小姐不甘心,又邀吳泰昌搞突然襲擊,徑直找上門來,“闖”入錢先生家中。
錢鐘書哈哈大笑道:“泰昌,你沒有能引蛇出洞,卻又來甕中捉鱉了?!”
好比“太監為皇帝選妃子”
一次訪美,錢先生買了一只煙斗。回國后送給一位吸煙的朋友。
他說:“我不吸煙,這就好比古時宮里的太監為皇帝選妃子,合適與否我就不知道了。”
不是一路人
英國女王有次來華訪問。國宴陪客名單上點名請錢鐘書去,卻被他稱病推掉了。
事后,錢先生告訴外交部的熟人:“不是一路人,沒什么可說的。”
三不愿
錢鐘書80歲那年,他所在的中國社科院準備為他開一個紀念會或者學術討論會。對于此類活動,他堅決不同意。
錢先生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庠的話。”
投稿不寫地址
錢鐘書童心未泯,幽默無比。他愛看兒童動畫片和電視劇。先生看《西游記》,邊看邊學著比劃,手舞足蹈,非常快樂。看后不過癮,還挑毛病找刺寫下幾篇短評,最后再模仿小學生的字體寄往《新民晚報》。編輯接信后大驚:“這小孩兒怎么連個地址都沒寫?稿費寄給誰?”
安長軍薦自《幽默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