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2007年4月2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經專家論證認定,洛陽邙山為中國野生牡丹最主要的發源地,位于洛陽國家牡丹園內的“鳳丹牡丹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現存的數量最大的“千年牡丹群”。
洛陽牡丹產業發展現狀
一是牡丹生產。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牡丹種植和觀賞面積達1133.33公頃,其中觀賞面積253.33公頃,6.67公頃以上的生產基地達到68個,其中有標準化生產基地14個。年產牡丹種苗300萬株,年產牡丹盆花40萬盆,遠銷全國各地和港澳特區,以及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反季節牡丹在全國花卉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催花牡丹基地30余個,催花牡丹面積達400余公頃。全市成規模牡丹觀賞園12個,形成了市區、邙山和南部山區三個次第開放的核心觀賞區,實現了4~6月牡丹自然花期次第開放。成規模牡丹種植區域由市區和邙山擴大到9個縣(市)。老城區邙山鎮是洛陽牡丹最集中的種植和觀賞區,土橋村是洛陽市唯一的牡丹種植專業村。據測算,牡丹每年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達到10億元以上。
二是牡丹科研。近年來,洛陽相繼成立了牡丹研究院、洛陽市牡丹生物學重點試驗室、中國花卉工程技術中心牡丹研發與推廣中心等機構。已有近百項牡丹科技成果問世,2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獲得審批。牡丹新品種選育有明顯進展,近五年培育出20多個牡丹新品種,現有品種1260個。牡丹生長發育規律、園藝特性、水肥特性、花期控制技術等多項研究取得突破,實現了牡丹全年開花。牡丹繁殖技術和鮮切花技術取得突破,牡丹(芍藥)切花儲藏期達到110天。在2009年第七屆花博會上,洛陽牡丹捧得123個獎項,其中17個金獎、39個銀獎、64個銅獎、3個綜合獎,續寫了“甲天下”的佳話。
三是牡丹花會。1983年,洛陽市舉辦首屆牡丹花會,1991年4月,洛陽牡丹花會更名為河南省洛陽牡丹花會,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30屆,是全國起步較早、規模較大、堅持較好的品牌節會,是全國著名的四大節會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招商引資年均成交額高達500多億元。2001年洛陽旅游收入相當于GDP的比重不足1%,2009年躍升到12%以上,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
四是牡丹深加工。目前,牡丹化妝品、牡丹干花、牡丹食品、丹皮、牡丹枕等10余種深加工產品,牡丹剪紙、牡丹刺繡、牡丹三彩、牡丹瓷、牡丹玉石等工藝品,已開始推向市場。牡丹系列產品年產值已達1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了從牡丹種植到牡丹系列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條。目前,從事牡丹深加工的企業達到7家,從業人員500人。
五是牡丹文化發展。以牡丹花會為載體,深度挖掘牡丹文化內涵,打造了大型歌舞劇《河洛風》、《十萬宮庭樂舞》等精品,涌現出了周彥生、王繡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牡丹畫家。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有百余個牡丹畫專業戶和400多名農民畫師,年創作牡丹畫10萬余幅,被譽為“農民牡丹畫創作第一村”。
六是政府扶持政策。2002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牡丹種苗、牡丹盆花標準化生產,制定并執行了《洛陽牡丹種苗質量標準》、《洛陽牡丹盆花質量標準》,申請注冊了“洛陽牡丹原產地標志”。2009年,出臺了《洛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牡丹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牡丹產業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2010年,制定了《全面提升牡丹觀賞效果進一步辦好牡丹花會打造牡丹花城的意見》和《洛陽市牡丹產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對發展牡丹產業和提升牡丹觀賞效果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河南 張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