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4月15日深夜,急促的敲門聲驚破大足區棠香街道報恩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一汪寧靜。
覃邦明拉開門,就看見了兩張笑臉。
“這么晚了,你們兩口子有事啊?”
“這是我們的《入黨申請書》。”曹義尹、譚聰夫妻倆靦腆地笑著。
“你們兩個‘80后’大學生,怎么想要入黨?”
“這幾年,居委會一班人帶領100多名黨員,把這個問題多多的農轉城社區整得巴巴適適的。”曹義尹雙眼泛著光,“我倆想跟你們干。”
借力老干部,妙解安置局
2010年11月10日,是老覃履新報恩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天。
剛拿起水杯,電話響了:“一大群居民,要去縣(現已改為區)里上訪。”
扔下杯子,老覃箭一般沖了出去。
“為什么上訪啊?”老覃氣喘吁吁地問。
“政府承諾‘拆遷不失居’,完全是騙人!”群眾憤怒如獅。
“騙人?”
“我們好多人沒分到房子。”群眾嘶吼著。
原來,安置房規劃的是建四合院,后來大政策變了,不讓修四合院了,預建項目就擱了下來,準備重新規劃。
誰知這一擱,就是一年。
“你們先回去,我保證辦好這事。”老覃當著眾人拍了胸脯。
事情,并不像老覃想的那么簡單。
“這事,你去找規劃局。”
“這事,你去找建委。”
一跑路,老覃盡碰壁。
碰壁后,老覃失眠了——怎么辦?
“依托創先爭優活動,把轄區黨員凝聚起來,探索農轉城社區共建共享之路。”這是老覃數夜失眠后的思路。
解決拆遷安置矛盾,成為第一塊試金石。
“50多名縣處級以上干部,退休后住在我們社區,他們都是黨員,我們得借力。”老覃說。
怎么借?
立即召開聯席會議——請離退休干部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會。
“居民準備上訪,怎么辦啊?”老覃訴苦。
“規劃局,我出面溝通”、“建委,我出面溝通”……一個個老干部站了出來。
在老干部“創先爭優”下,新規劃方案很快通過。
“你們說話算數。”居民豎起大拇指。
借力新設置,妙解物業局
“小區種上大蔥了。”
“小區種上白菜了。”
“小區種上四季豆了。”
居委會辦公室,不斷響起物業管理人員的投訴電話——農轉城居民把生活方式帶進了小區:草坪,一點一點變成了菜園。
“綠化用地,不能種菜。”物管招呼,但無人理會。
既然不聽,那就來狠的。
“誰把我的蔥拔了?”
“誰把我的菜鏟了?”
于是,網絡“偷菜”游戲開始在小區上演。
業主和物管扛上了,怎么辦?
“我們開會決定:幫助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老覃說。
業主委員會成立后,推心置腹找各業主懇談——居民們再也不種菜了。
這下,物管開心了。
可沒過多久,居民們卻火了。
“垃圾成堆,物管不清理。”
“樓道燈泡壞了,也不修理。”
“我家又被偷了。”
物業服務每況愈下,居民們抱怨紛紛。多次抱怨沒用,索性就不交物業費了。
“不交,就斷氣斷水。”
于是,對峙一觸即發。
居委會一調查,得出結論:物管與開發商是一家,所以很不負責。
于是,居委會主持召開業主大會,罷免了開發商物業公司,引進了展瑞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服務好慘了。”居民們咧嘴直樂。
探索并沒因此而戛然而止。
“物業和業主間,總是會有矛盾。我們創新設置方式,把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的黨員,吸納進社區黨支部,建立聯合黨支部。”老覃說。
同在一個黨支部,“你的事成了我的事,我的事成了你的事”——凡事都好溝通了。
各小區終于安穩下來。
借力各部門,妙解就業局
鄧幫鳳失業了,整天唉聲嘆氣。
“政府保證‘失地不失業’,騙人!”她雙眼噴火。
“你去外地打工吧。”丈夫建議。
“我不想離開家。”鄧幫鳳眼圈紅了。
“咚!咚!”敲門聲響起。
鄧幫鳳推開門,一張笑臉迎上來:“我是居委會主任劉文均。”
“啥子事?”鄧幫鳳語氣生硬。
“我們來登記,看你們家有沒有就業需求。”劉文均輕聲說。
“就是找不到工作啊!”鄧幫鳳語氣軟下來。
“你有啥子比較擅長的?”
“除了種地,啥子都不會。”
挨家挨戶一登記,居委會領導班子傻眼了,很多農轉城居民失業在家,大部分人都沒有一技之長。
怎么辦?領導班子一商量,決定借力。
“50多家社會單位駐扎在我們社區,可以請他們參與共駐共建。”劉文均說。
劉文均找到區人力社保局黨組:“你們的創先爭優活動,能不能和解決社區就業問題聯系起來。”
“好主意。”區人力社保局黨組回應。
于是,區人力社保局搞起了各種就業培訓。
“培訓后,我到一家建材門市上班了,月薪3000元。”鄧幫鳳呵呵直樂。
鄧幫鳳笑了,可還有一些人不開心。
“不想打工,想創業。”劉榮六說。
怎么辦?“求助駐扎社區的區級部門。”劉文均說。
大足區工商局等幾個黨組商量后支招:“借助微企政策,打造餐飲一條街、建材一條街。”
在區級部門支持下,餐飲一條街、建材一條街很快開市了。
劉榮六開了一家餐飲店。“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達11萬元。”劉榮六樂了。
共駐共建,失業居民終于各得其所。
借力眾黨員,妙解服務局
6月1日,晚上7點。
陳仁坤正在吃飯,手機響了。
“羅婆婆說眼睛痛,你趕快去一下。”
放下碗筷,抓起藥箱,陳仁坤沖了出去。
農轉城社區,常駐人口1.7萬,居民需求特別繁雜。
“覃書記,幫我安下開關嘛!”
“劉主任,幫我辦下醫保嘛!”
“我們六個人,實在無法招架。”老覃說。
怎么辦?
領導班子一商量:要把服務搞好,得把社區170多名無職黨員凝聚起來,借助“一講二評三公示”,成立政策宣傳、產業推進、排憂解難、技術服務、證件代辦等五支服務隊。
每個黨員根據自己特長,加入相應的服務隊,并作出承諾。
“承諾兌現好的,年終評優將優先考慮。”老覃說。
“我以前當過護士,我加入排憂解難服務隊。”陳仁坤說。
社區每戶人家都有一個《聯系手冊》。有需求,就可撥打各服務隊相應人員的電話。
“我保證隨叫隨到。”陳仁坤承諾。
為激發黨員的積極性,除了“考核”,社區還推出了“激勵”政策——愛心儲蓄銀行。“每參加服務活動一小時,就可積一分——可用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物品。”老覃說。
“我參加政策宣傳服務隊,愿下社區講解各種政策。”張甜甜說。
張甜甜是大學畢業生,能說會道。“兌現了承諾,還有物品可換,何樂不為?”她說。
最關鍵的是,在激勵之下,很多居民也加入服務隊,做起了志愿者。
“社區居民的需求,基本實現了‘有需應需’。”老覃開心地比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