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敗實驗是由于某些原因沒有成功的實驗,包括偶然的實驗失敗和為了某種教學目的而人為的實驗失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失敗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中學物理;失敗實驗:原因;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2)3(S)-0006-3
失敗實驗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沒有成功的實驗,它包括偶然的實驗失敗和為了某種教學目的而人為的實驗失敗。中學物理教學經常會發生實驗的失敗,如果教師對其缺乏正確引導和應用,往往會造成教學難以為繼。然而失敗實驗如果應用得當,則可以與成功實驗相輔相成,甚至可以起到成功實驗難以達到的教學功能。因此,探討失敗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1 失敗實驗的原因
造成實驗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1實驗設備故障
實驗時設備發生故障是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用“電磁振蕩”演示儀做一個LC回路的電磁振蕩實驗,主要是用靈敏電流計來觀察電流的變化(方向不斷改變、大小不斷減小)。但筆者有一次上課時插上電源,打開電源開關,接著合上LC回路的開關后,電流表上的電流來回變化,可指針振幅較小。通過調節,振幅逐漸增大,可就在此時,電流表指針突然不偏了。當時查不出問題在哪里,課后發現原來是插座的保險絲斷了。這類情況在電學實驗中是會發生的。
1.2實驗條件不適宜
實驗的某些條件或周圍環境條件(如空氣濕度和光照)不適宜也往往造成實驗的失敗。例如在做“決定電容器電容大小因素”的實驗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增大兩極板間距離時,靜電計指針并沒有如預期那樣變大。從原理上分析:依據CocS/d,當兩極板間距離增大時電容C會隨之變小,再由U=q/C可知,電勢差U將變大,而實驗中指針往往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原來,該實驗需要在干燥的環境中進行,實驗前要將金屬板烘烤,以驅除潮氣,否則電容器極板上的電荷容易漏掉。如果上課前沒烘烤金屬板,容易造成實驗現象不明顯甚至失敗。
1.3實驗設計不合理
實驗設計不夠合理也會造成實驗不成功。例如在測定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油酸的體積時,用注射器將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人小量筒中,筆者實踐發現,使用注射器時,如施加在活塞上的壓力如果控制不當,從針頭出來的油酸酒精溶液就會時而成滴,時而噴射,實驗往往半途而廢。
1.4準備不充分或遇偶發事件
演示實驗要充分準備,以確保實驗成功。若準備不夠充分或大意則很可能造成實驗失敗。譬如在演示“凝固和熔化”中海波熔化過程,筆者在另一個班級剛做過該實驗,試管中的海波倒掉后沒有洗刷便直接倒入新的海波。加熱用的水是從教室的飲水機上接的,約有60~70℃。第二分鐘時,海波便開始熔化了,并且溫度計的示數在不斷升高。這樣就不能演示出如下現象:當海波加熱至熔點時,開始逐漸熔化,熔化過程溫度不變,直至完全熔化后,繼續加熱,溫度才開始升高。
2 失敗實驗的運用
教師可以通過改進實驗方法、做好實驗前準備以及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和實驗素養等途徑,在實驗教學中減少失敗的幾率。另一方面,失敗實驗也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只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它們,可以發揮它們應有的教學功效。
2.1利用失敗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課堂上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實驗失敗的情況,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應變能力,教學就很難順利進行。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失敗實驗帶來的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失敗的原因,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順利地與教學任務整合起來。例如筆者有一次上《電路》一節,連接好一個演示用的簡單電路,可開關合上數次均沒能使小燈泡發光,很認真地調試了幾次,實驗仍然未能成功。筆者當即順水推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來探究一下為什么電燈不亮?學生馬上活躍地討論起來,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想:可能是電池沒電了;可能是開關壞了;可能是燈泡壞了:可能是某根導線斷了……接著筆者又問: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檢驗自己的猜想呢?學生提出各種檢驗的方法:換電池試試看,或者換開關、導線、燈泡試試看。筆者按照學生的思路,先換了電源,燈泡不亮;換了開關,燈泡仍然不亮;換了燈泡,電燈還是不亮;最后用兩根導線直接接到電路一根一根地查,終于查出是其中一根導線斷了。把這根導線換掉后,電路中的小燈泡就能發光了。這樣處理失敗實驗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隱性因素,讓學生探究實驗不成功的原因,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智慧得到盡情地展現。
在教學中,也可以有意設置一些失敗實驗去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本文前面提到的“決定電容器電容大小因素”的實驗,教師可以設置失敗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實驗失敗的原因。他們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來證實自己的解釋。教師和學生一起經歷這樣的實驗探究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獨特的作用。
2.2利用失敗實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理知識
針對某些知識難點,可以設置一些實驗甚至是失敗實驗,來突破這些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這些知識。例如在“測量小燈泡實際功率”教學中,要求學生明確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的區別,通常需要在實際電壓小于、等于和稍大于小燈泡額定電壓的情況下做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容易將電壓調得過高,把小燈泡燒壞。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學生實驗前設計了一個教學片斷:連接好實驗電路,閉合開關后,讓小燈泡兩端電壓略低于其額定電壓,然后慢慢調節滑動變阻器使燈泡兩端電壓逐漸升高。隨著電壓表示數的不斷增加,小燈泡從暗紅變成淺黃,然后發出耀眼的白光。當電壓表指針指向某一刻度時,突然間小燈泡熄滅了,并在玻璃泡內出現了少許白煙,電壓表的示數也迅速歸零。一些學生驚訝教師竟然把實驗搞砸了。筆者要求學生討論:小燈泡為什么會突然熄滅?通過討論,學生了解到“當用電器的實際電壓較長時間超過額定電壓時,就容易被燒壞”和“用電器在工作時,實際電壓不得超過其額定電壓”的道理。雖然在這個實驗中燒毀了一只小燈泡,但學生卻獲得了生動的體驗。印象深刻。隨后在進行分組實驗時,絕大部分同學不會貿然將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調得過高,導致小燈泡毀壞。如此失敗實驗的運用,對學生今后正確使用電器也起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2.3利用失敗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
科學實驗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實踐過程。需要認真、嚴謹、實事求是、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充分挖掘與利用失敗實驗中所隱藏的積極因素,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
譬如在進行“安裝直流電動機”的教學時,學生按要求安裝電動機模型。有兩組學生在安裝時沒有成功,他們顯得十分焦急。對其中一組,筆者檢查了他們的安裝后。啟發他們:你們的接線方法是對的,為什么電動機轉不起來呢?并對他們加以鼓勵,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這一組學生經過努力,發現原來是導線接觸不好,把導線調整好后,實驗成功了。對另一組,筆者啟發他們:你們為什么這樣接線?這樣接線與正確接線不同在什么地方?這一組學生經過努力,發現自己的接線不對,把線路接對了,實驗也成功了。在教學中,利用失敗實驗的契機,恰到好處地啟發學生,鼓勵學生不灰心、找原因。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實驗的知識和技能,更懂得了“失敗是成功之母”和“科學路上無坦途”的道理,同時無形之中得到了科學態度和精神的培養。
在學生實驗中,盡管教師再三叮囑實驗步驟和操作規范,許多學生動手操作時照樣我行我素,錯誤不斷。這時,教師可以干脆“以錯糾錯”,也就是教師進行錯誤的實驗,讓學生來點評錯在哪里。例如在“溫度與溫度計的使用”教學中,針對學生錯誤的操作。可以有意不按溫度計的使用規則進行演示:溫度計的玻璃泡觸碰到了盛液體的燒杯底部;將溫度計從液體中取出后讀數;斜視溫度計讀數……要求學生一一糾正教師的錯誤操作并說明理由。通過這樣的實驗糾錯的活動,有助于學生養成正確使用溫度計的習慣,加深對溫度計使用規范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對于失敗實驗,教師若能通過分析及時找到失敗原因,并進行正確處理加以利用,不僅可以將失敗實驗轉化為難得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促進他們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次十分有益的職業成長體驗,有利于教學機智和實驗素養的不斷提高。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