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秋是清靜的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不遠萬里趕去北平,只是要嘗一嘗那故都的秋味。“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北國的秋,總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就連最平常的事物,如牽牛花、槐樹、訓鴿和蟬聲,在北平高遠碧綠的天色之下,也別有意趣。難怪郁達夫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郁達夫以己推人,覺得“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而讀書中的詩詞文章,讓他感觸“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
林語堂的秋是深遠的
在《秋天的況味》中,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一種綿延靜謐的意味。在林語堂筆下,秋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的枯槁凋零。“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秋被比作雪茄、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一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逐步鋪陳,不斷渲染,通過這一連串的道具和媒介,來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秋天的況味”。這其實更是一種“人生的況味”,從容瀟灑,充滿睿智。
老舍的秋天是有詩意的
在《濟南的秋天》中,老舍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由此寫出了濟南秋天的美麗與魅力。老舍還盛情相邀,“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此時,沒有春的艷麗,沒有夏的火辣,沒有冬的冰冷,這就是秋。因為“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老舍筆下的秋天,如詩般靜美,讓人流連忘返。
鐘敬文的秋是五彩繽紛的
在《碧云寺的秋色》中,鐘敬文用清幽的筆調,描繪了秋天的多姿多彩,創造了優美和諧的意境。他筆下的水聲不是潺潺的,而是清壯的;樹木的響聲不是嘩嘩的,而是呼嘯的;樹葉的顏色不是枯黃的,而是鮮亮的。“單就北京碧云寺的秋色足以讓人流連忘返,紅的、黃的、深紅的、淺紅的、金黃的、桔黃的,咖啡色的、古銅色的……再加上比較保守的松柏之類的墨綠,秋天應有的顏色觸目都是。”這些樹葉經過鐘敬文的精心著色,充滿了詩情畫意。此刻,秋天不一定是引發人們傷感的季節,相反,它是鮮亮多彩并能給人帶來快樂的季節。秋色的情思和秋葉的斑斕,在鐘敬文筆下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秋還是純真的,典雅的,她不同于春天的躁動,夏天的奔放,更不同于冬天的刻薄。一季又一季,總是說不完的秋天,斷不了的秋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