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滴嗒!剛才最后一響,北京時間7點整。”
這個聲音,你一定非常熟悉。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滴”分別代表什么時間?
——7點59分56秒,57秒,58秒,59秒,8點!應該是這樣的吧?1分鐘有60秒,分別是第00秒、01秒、02秒……一直到59秒。可沒有7點59分60秒,誰要是這么說,一定會讓人笑掉大牙!
慢著,慢著!2012年3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宣布,我國將在7月1日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點59分60秒。
咦?科學家們是怎么了?這,這,這不就意味著這一分鐘有61秒了嗎?這是什么情況?什么叫“閏秒調整”?
呵呵,告訴你吧!這多出來的1秒鐘就叫“閏秒”。那么多出的這1秒鐘是怎么來的呢?
在了解這1秒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們是怎么計時的。
我國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拿太陽當“表”。可天上也沒有表盤刻度,怎么能精確地計量時間呢?嘿!這難不倒我們聰明的祖先。天上沒有表盤,人可以在地上畫一個,太陽在天上的位置和它在地面上弄出來的影子是密切相關的,日晷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做出來的。
互動學堂:
拿一根大頭針和一塊硬紙板,你可以自己DIY一個日晷,把它放在太陽底下,看看影子的位置在哪?過一個小時再去看,影子的位置變了嗎?
除了日晷,人們還使用漏刻、沙漏、機械鐘表作為計時工具。盡管計時工具多種多樣,但其計時的基準都與日晷一樣。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人們規定以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臺所在地為基準,太陽處于正南方的時刻定義為中午12點,由此定義出來的時間稱為“格林威治時間”。全世界各國的計時系統都必須由格林威治時間校準。各個國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國時間。我國使用的時間是“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比格林威治時間早8個小時,也就是說北京時間的上午8點,是格林威治時間的午夜0點。格林威治時間又稱為“世界時”。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利用原子的某些性質來定義時間,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時間。根據這個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原子鐘,原子鐘是目前地球上走得最準的鐘!由于原子鐘在時間計量方面的準確性,1971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統一使用原子鐘來計量時間。但新的問題出現了:如果以原子鐘作為計時工具,地球的一天就不再是24小時了,有的時候會長一些,有的時候會短一些,相差不大,每天只有不到0.01秒,一年累積下來,也不一定會超過1秒。當原子鐘和“世界時”之間的誤差累計超過0.9秒時,全球統一將時間撥快或撥慢1秒,這就是閏秒。
1972年6月30日,國際上第一次進行了閏秒的調整,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25次。有意思的是,這25次調整,都是將表撥慢1秒,而從來沒有撥快1秒的情況發生。今年的閏秒調整是歷史上的第26次調整,仍然是撥慢1秒。
如果不調整閏秒會怎么樣呢?
由于原子鐘與“世界時”存在誤差,這個誤差現在看來不大,每年只有不到1秒,但隨著時間的積累,也許千萬年后,人們會發現,日出的時間不再是早晨四五點鐘,而是12點,甚至于下午4點,午夜也不再是零點,而變成了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