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7月29日凌晨,湖南江永縣瀟浦鎮桐巖村村民王成志在電視畫面上看到女兒王明娟奪得奧運會女子舉重48公斤級比賽冠軍的一瞬,舉著一杯自釀米酒的手不停顫抖,眼角泛著淚光,他用一次原地的騰躍,來釋放郁積已久的情緒。
萬里之外的倫敦舉重館場地中央,和著雄壯的國歌,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王明娟的眼淚也失去了防線,這不僅是對壓力、緊張的一種宣泄,更有一種酸澀甚或悲情的味道。15年舉重生涯,與時間賽跑、與病痛抗爭,挑戰極限、堅守夢想……她錯過了之前的兩次奧運會。倫敦是她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奧運會。她終于將這枚遲到8年的金牌收入囊中。
怒吼·蛻變 倫敦奧運會第一個比賽日,舉重館里座無虛席,王明娟顯得自信而堅定。在抓舉比賽中,直到所有選手都完成3次試舉,王明娟才第一次步入賽場。壓軸出場的她試舉88公斤,比此前對手的最好成績——日本選手三宅宏實的87公斤多1公斤。
或許是候場時間太長,或許是有點緊張,這次試舉以杠鈴從半空下落的失敗告終,現場一片嘆息聲。休息片刻后,王明娟第二次上場。她抿了抿嘴,拍了拍手上的鎂粉,深吸了一口氣,下蹲、上挺,將杠鈴穩穩地舉過頭頂。第三把,王明娟舉起了91公斤,帶著4公斤的領先優勢進入挺舉比賽。
挺舉的主要較量仍在王明娟與三宅宏實之間進行。在三宅宏實第一次舉起108公斤后,王明娟試舉110公斤成功,當她第二次穩穩地舉起了114公斤后,三宅宏實再無實力挑戰。金牌到手,王明娟右拳揮動,發出一聲怒吼——這聲怒吼原本應該在8年前的雅典,或者在4年前的北京就喊出來。“我成功了!再多困難,再多挫折,拿下這枚金牌,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賽后,舉摔柔管理中心主任馬文廣的一席話,讓所有人對王明娟肅然起敬:“這孩子太不容易了,她經歷了太多困難,吃了太多苦。我認為她今天能夠站在奧運賽場上就是一個奇跡。”
等待·苦痛 一如舉起又放下的杠鈴,王明娟的運動生涯充滿了太多起落、苦痛和掙扎。
瑤族姑娘王明娟1985年10月出生在“香柚之鄉”——湖南江永縣,那里是省級貧困縣。她的父母是老實本分的農民,靠為人宰殺雞鴨為生。
1997年的一天,父親王成志在街上碰到一位在江永體校搞舉重的老同學,談起了家中力氣大(7歲就能挑一擔水)、在很多體育項目上都有天賦的小女兒王明娟。第二天,王成志帶著王明娟來到了江永體校,她從此踏上了舉重之路。談及當初的決定,王成志很無奈,“家里條件不是很好,讓她練舉重,也是給她條出路。”
兩年后,王明娟就進入省隊。2001年的廣東全運會,王明娟一戰成名。年僅16歲的她在女子舉重48公斤級的比賽中不僅以210公斤的總成績奮勇奪金,而且還在抓舉中打破了全國紀錄并超過世界紀錄。就在這一年,她進入了國家隊。
真正讓王明娟揚名世界的是2002年波蘭沃索舉重世錦賽,她6破世界紀錄,獨攬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金。2003年加拿大世錦賽,她再度囊括3金,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價,被診斷出左膝髕腱韌帶撕裂及撕脫性骨折,需要動兩次手術。如今,膝蓋上那道一尺長、呈淡淡粉紅色的傷疤猶在。
手術后不久她就回到訓練房備戰2004年雅典奧運會。當時,她在國內的成績最好,但在臨行前最后一刻被比她大4歲的遼寧運動員李卓換下。給出的說法是:“這個級別我們的優勢太大,換誰上都拿金牌。”接下來的事情讓人大跌眼鏡——那塊金牌被土耳其選手塔伊蘭奪走。舉重隊事后檢討:“準備工作不細致。”
如果有人能在一個項目上實現三連冠,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如果能同時在三個項目上實現三連冠,那就堪稱奇跡了,而王明娟就曾創造過這種奇跡。2005年的多哈,她帶傷第三次來到世錦賽賽場,在三個項目上同時實現三連冠,并且再次打破了挺舉和總成績的世界紀錄。2006年,傷愈復出的王明娟再奪亞運會三金。此時,她把目標鎖定在了北京奧運會。
但命運又和王明娟開了一次玩笑。 2007年,為了沖擊北京奧運會,比王明娟大3歲的楊煉、比她大兩歲的陳燮霞都大幅提升了水平,而王明娟卻狀態低迷。在2008年4月舉行的全國舉重選拔賽暨奧運資格賽上,王明娟不敵陳燮霞,無緣北京奧運會。后者在北京奧運會上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取了金牌。
正當人們以為王明娟再也不能恢復巔峰之時,2009年的全運會賽場上,王明娟又回來了,不僅重奪全國冠軍,而且三項成績還都刷新了全國紀錄。談及這段時光,王明娟笑稱,“2009年全運會時我一度練得看到杠鈴就想吐。我不算是舉重隊里練得最刻苦的,但我懂得巧練,能扛住壓力。”
在一切都看上去很順的時候,小將田源神勇崛起。可能是因為多年征戰的勞累,王明娟退出了2011年的全國舉重錦標賽,田源輕松奪冠,還打破了挺舉的全國紀錄。王明娟的地位再次被動搖。在2012年的全國錦標賽上她們相逢,盡管王明娟拼盡了全力,但無奈田源更為神勇,力壓王明娟。
王明娟會繼續悲情下去,再次與奧運會緣慳一面嗎?意外發生了,在中國公布的奧運參賽名單上,王明娟的名字奇跡般地出現了,這次她取代了小她8歲的田源,或許是她的大賽經驗更為豐富、抗壓力更強,也或許是為了補償她那么多年的付出,“不是說成績好就一定能參加奧運會,我想領導派我來肯定是有他們的想法。因為奧運會是七分實力三分運氣,需要綜合考慮才能確定誰參賽,我的特點就是穩定。對沒去的會不會不公平?我想這是正常的,每次大賽都會發生,我自己也是錯過了兩屆,遺憾是在所難免的吧。”
圓滿·未滿 面對媒體的采訪,王明娟的回答一貫簡短而明白,直來直去。“所有大賽的金牌我都拿了,只差這枚奧運金牌。我想實現大滿貫,攀登最高峰,我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王明娟賽后激動地說。
在她看來,這塊金牌承載了太多的東西,而這塊金牌也是對她整個體育生涯的褒獎,因這塊金牌,成就了她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全運會、世界紀錄的全滿貫,她也成為了中國女子舉重史上第一位全滿貫選手。如今,她終于可以放下為她帶來榮耀和痛苦的杠鈴,她說自己想好好放松一下了。
就在王明娟為自己的舉重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之后僅一天,在奧運賽場上表現一直近乎于圓滿的中國舉重隊卻出現了令人遺憾的缺口。
中國舉重隊在奧運比賽中一直有著“夢之隊”的稱號,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軍團奪金5枚,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是勇奪8金。而2012年倫敦奧運會第二天,17歲的湖北小將周俊就在女子53公斤級舉重賽場上爆冷出局,3次試舉全部失敗,沒有成績,黯然結束了自己這次“意外”的奧運之旅。
周俊的“意外”其實也說明,中國舉重乃至中國體育選拔制度本身還有著不盡完善、亟須改善的地方——各地為了追逐各自的利益無視更加重要的國家利益,選人論資排輩的潛規則盛行,而不是僅憑實力說話。
在我國,競技體育中少數勝利者的榮光,總是建立在巨額金錢的投入、大量失敗者的陪襯以及病痛的基礎之上。也許我們不得不說,王明娟圓滿的背后,并不意味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