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大家都忙著避暑,可各大央企卻在準備“過冬”。早在2011年12月,國資委黨組副書記黃淑和就表示:“中央企業要做好3至5年渡難關、過寒冬的應對準備。”今年前4個月,央企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3.2%。6月19日,國資委官方網站披露了一篇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的講話稿,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面對當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降低成本工作,不斷開源節流、降本增效。”
一向財大氣粗的央企為何會走入“寒冬”?分析人士稱,央企“入冬”的主因是此前政府4萬億投資已經消化殆盡,加上目前外部經濟環境不好,企業利潤下滑。中央企業困難,其他國企自然也不會好過。
從有關領導的講話看,“開源節流”是國資委為國企“過冬”開出的藥方,那么效果到底如何呢?先看“開源”,今年1至5月,國企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1.3%,看起來做得并不差。但說到增加收入的具體辦法,企業就各顯神通了。
國內鋼鐵行業受鐵礦石資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響,連續兩年年銷售利潤率已不到3%。于是,不少鋼鐵企業想出來的增收辦法是“養豬”。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鄧崎琳透露,今年武鋼準備建年銷售量達1萬頭的養豬場,年內就出欄,這是武鋼發展“非鋼”產業的重頭戲。
3個月后,山西焦煤集團也正式與雙匯集團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太原建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國企紛紛去養豬并不難理解,隨著豬肉價格的不斷上漲,養豬行業的利潤讓人垂涎,以種豬市場規模居國內第一的順鑫農業公司為例,2011年的毛利率高達41.34%。
鋼企發展“非鋼”產業,電企也在發展“非電”產業。6月18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成立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進軍煤炭領域。自此,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都擁有了自己的煤炭項目。隨之而來的,則是傳統的民營煤炭企業的沒落。
為了“抵御寒冬”,有實力、有背景、有資金的國企發展些“非鋼”、“非電”項目無可厚非,可筆者聯想到另一條新聞:韓國某大集團總裁的女兒想開一個面包連鎖店,政府卻拒絕發執照,理由是:大集團資金實力雄厚,若都去開糕點店,中小企業肯定不是對手,這就好像讓職業足球隊去爭奪業余比賽的冠軍。且不管韓國這個集團是不是國企,還說中國的事,如果鋼企、電企這樣財大氣粗的選手一遇到困難,就靠養豬、挖煤來彌補利潤缺口,那些主業本就是養豬、挖煤的小本經營者又如何生存?反過來想,一個鋼企、電企的最大利潤增長點如果只是養豬、挖煤,它們的主營業務勢必會被忽視,那么中國的鋼鐵技術、電力技術又如何繼續發展呢?
“開源”有問題,國企能否靠“節流”增收呢?這似乎更不現實。且不說個別國企領導的貪污腐敗,也不談天價吊燈、天價發票、天價名片等浪費現象,單說國企那令人艷羨的福利待遇,就讓人為其節流成效擔憂。國企員工除了高標準的工資、獎金、五險一金外,還有過節費、高溫費、取暖費、超市卡等不定期福利,更有市價一半甚至更低的團購房。難怪近日有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希望能到國企工作。
不同于許多歐美國家以中小企業為國民經濟命脈,國企在中國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此,國企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幫助和資金支持,這常常讓它們忽視了自身競爭力的提高。如果說開源走偏是因為國企主營業務經營困難,那么節流無效的根源則是國企改變不了大手大腳的作風。兩者結合起來,正好體現了國企競爭力不足的現狀。
就像日本中小學校要求女生在冬天也要光腿穿裙子以增強體質一樣,要讓國企具有抵抗寒冬的能力,政府不該再拿政策和資金把它們包得緊緊的,而應放手讓它們自己去面對市場的氣候變化,公平參與國際國內的競爭。在初期或許會有一些國企“凍病”、“凍傷”,但只有經歷過這樣的考驗,才能打造出真正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國有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