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十八次年會上大倒乳企受抽檢的苦水,仿佛乳制品抽檢制度已然成了乳品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郭本恒說,去年一年光明乳業被抽查4553次,今年半年就被抽查了2600多次,“這么抽(查)會抽死人??!”
說實話,此類言論若從其他行業發出,公眾難免會生出惻隱之心。畢竟在中國很多行業里,的確存在政府對企業監管過多、檢查過雜等現象,成了企業正常經營的枷鎖。然而,乳制品行業的抱怨卻沒有獲得大家的同情。
原因在于,乳制品業是食品安全的重災區。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迄今為止中國乳品業的最大丑聞,對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兒童造成了重大傷害,直接導致了三鹿的倒掉,蒙牛、光明等大型乳企的形象和股價受到沉重打擊,許多中國消費者從此不再信任任何國產乳制品品牌,轉而選擇4108dbb3f86be02b4be92c7235662f0ae5dca7b4866f5a36f3ac5ceafd31d233進口品牌,政府也最大限度地加強了對乳制品的質量檢查和監控。
因此,有關部門和民眾并不認可郭本恒的抱怨。上海市質監局副局長沈偉民通過新聞發布會回應稱,由于公眾對乳品質量安全依然擔憂,所以監管部門從嚴檢查并不為過。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加強乳制品的質量檢查。筆者查閱了2010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4000多字的通知中,“抽檢”一詞提到了12次,更不用說頻繁出現的檢查、監督等字樣了。
有乳制品業人士認為,對其產品質量的擔憂,就像是懷疑一個曾經偷過東西的人出獄后還會繼續做小偷一樣,多少帶有一點偏見。這種看法當然有道理,但現實情況是,國內乳企這兩年雖然努力讓公眾擺脫偏見,卻一再事與愿違。
就在郭本恒發出抱怨的幾天前,蒙牛乳業一名地方銷售商擅自將3000箱蒙牛純牛奶的生產日期篡改至出廠日期的6個月之后,進而繼續銷售,引起了公眾的憤怒。其實,國內消費者對這種級別的丑聞早已司空見慣,在如此嚴厲的監管下,乳制品的質量問題也從來沒有間斷過。據相關媒體統計,過去4年中,蒙牛被曝出過至少9次涉及質量問題的負面消息。
發出抱怨的光明乳業同樣問題不斷。今年7月,光明在短短一個月內被曝光3起質量丑聞,其中包括燒堿滲入牛奶這樣令人揪心的問題。隨后,光明乳業不得不以上市公司公告的形式向投資者和消費者承諾,將加強質量監控。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乳企老總卻發出抽檢制度“會抽死人”的言論,難怪會招來質疑:都快被“抽死”了,還有這么多質量問題,要是少抽、不抽了,你的牛奶還有人敢喝嗎?
另一個問題是,抽檢怎么就能“抽死”一個企業呢?對此郭本恒并沒有做出具體說明,我們也無從得知在一次抽檢過程中,企業到底要付出多大成本。不過從眾多乳企的最新業績來看,似乎包括光明在內的乳企并不存在被“抽死”的危險。光明乳業2012年半年度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的利潤增長了近32%;伊利乳業上半年的銷售收入也增長了12%。
相反,倒是層出不窮的負面新聞,讓不少乳企的業績受到巨大沖擊。蒙牛去年底一批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使銷售收入下滑30%,上半年利潤也大降近20%??梢?,真正能害死乳制品企業的,絕對不是質量監督部門的抽檢,而是企業對產品質量問題的縱容、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
做企業不容易,乳品企業自然也不例外。外部的激烈競爭、高額的原料成本,都會造成很大壓力。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一個企業拒絕合理監管的理由。尤其是在目前整個行業產品質量堪憂的情況下,作為企業,不但不應該將監管當成一種負擔,相反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提升產品質量、促進企業健康長遠發展的外在保障。而質檢部門也有義務用更負責的態度對待乳制品的檢查,一年抽查4000多次,可每次質量問題幾乎都是先由媒體曝光而非抽查得來,這本身也說明問題。
作為消費者,我們多么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能有這樣一家乳企——它不需要頻繁抽查,也能讓我們喝到放心奶。
編輯:孫夏力 美編:黃浩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