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是李晨“爆發”的一年。1月,以他的個人原創小說《無敵》為原型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在各大電視臺熱播,李晨擔任本片監制,并出演內心強大的男主角吳狄,在愛情與友情的挫折中成長,李晨出色的演技打動了觀眾。眼下,他又出現在趙寶剛導演的“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北京青年》中,陪著不甘心讓青春就此謝幕的男主角何東重走了一遍青春之路。這部電視劇在觀眾中評價褒貶不一,但“重走青春”這一主題已無可爭議地成為當下討論的熱點。
就在人氣大漲之際,李晨做出了一個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重拾做一名職業摩托車手的夢,兩個月不接拍任何戲,全力備戰2012中國環塔(即環塔克拉瑪干沙漠)拉力賽摩托車組比賽。他說:“到11月,我就34歲了。人生旅途中,很多事情激情褪去后就沒辦法再實現,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奴役,我再不做點什么,就真的老了。”
繞了一圈,還是最適合演戲 常言道:“出名要趁早”。但也有人說,少年成名的人,更有青春易逝的緊迫感。也許李晨就總會有這種緊迫感。
19歲時,李晨剛剛考入藝術學院,還沒有開始系統地學習表演,便在數千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出演《十七歲不哭》的男主角簡寧。當年,這部電視劇一播出,就引起了眾多少男少女的心靈共鳴。此后多次重播,成為很多電視臺暑期檔的保留節目。同年,李晨又出演電影《花季雨季》中的運動男孩王笑天。該片在當年獲得了數個大獎,“花季雨季”幾乎成了中學生的代名詞。
那時的李晨,還是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年,突如其來的成功,讓他一下子膨脹起來。“‘粉絲’的信成堆成堆往家里寄,我覺得成功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容易的事。”抱著這樣的念頭,他只身闖入商界,渴望在這里也能同樣獲得鮮花和掌聲。然而,兩次投資接連失敗,他的優越感在猝不及防間被擊得粉碎,總結那段過往,他說:“性格使然,我總是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
2002年再次回來,他已經不是《十七歲不哭》中的簡寧,而娛樂
圈也早已不復當年的浪漫。這個光怪陸離的大舞臺,冷冷地看著那個跌到谷底的落魄青年。風浪過后再沉淀下來的他,沒有了當年的輕狂,李晨開始認清自己。復出后的第一部電視劇是《十三格格》,他在劇中飾演“七貝勒”一角,這是老師呂麗萍推薦的角色,李晨格外珍惜。“繞了一圈,想嘗試的也嘗試了,終于發現自己最擅長的,還是演戲。演戲毫不吝嗇地給我成功,卻同時也埋下失敗的伏筆,讓我一一去經歷和品嘗,然后成熟。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隨后的路越走越順。2006年,在紅遍全國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李晨塑造了一個堅持自己原則、積極樂觀、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的年輕少校吳哲;2008年,在電視劇《生死線》中,他是槍不離手的龍文章;2009年,在《唐山大地震》中,他又擔綱男主角方達;2010年在明星薈萃的電影《建黨偉業》中,他飾演張國燾。
李晨用“可能有一點”來形容自己的表演天賦,“這些年的拍戲經歷讓我在演技上有了一些進步。這是我自己能一點一點感覺到的。”李晨說,“我以前拍戲,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摩角色,但是后來我覺得這樣不對,因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事情的理解都是個性化的,我就想,應該多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揣摩。”演技的提高好像一個開竅的過程,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就在某個瞬間,忽然好像明白了。
最渴望從事的職業是車手 外表沉穩的李晨,有股英武之氣。李晨說,這是從骨子里帶出來的。他出身北京一個軍人家庭,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是軍人。家教雖嚴,但思想卻十分開明,父母對于他的興趣愛好并不橫加干涉。在這樣的氛圍下,李晨有了隨性發展的空間。他熱愛攝影,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瞬間太值得永遠銘記”,曾經出版過影集《晨光倒影》;他對于文字有種“被吸引”的感覺,喜愛閱讀,堅信“成卷的文字一定有它的華彩”;他也熱衷表達,閑暇時會在博客上“碼字”表心情,文藝青年氣十足;同時他又酷愛極限運動,賽車、滑雪、攀巖都玩得有模有樣。
李晨最渴望從事的職業不是演員,而是車手。他是職業摩托車隊中的一員,聊起訓練時的種種險境,他臉上有種按捺不住的興奮:“有一次我們練習飛坡,從一個坡上騰空躍起,原本應該落在對面的坡的下滑面上,沒想到車子在空中失去控制,我直接被摔了下來,背后就是垂直砸下來的重型機車,再慢一秒鐘跳開,你今天看我就坐在輪椅上了。”
對他而言,這種“腎上腺素分泌陡增”的刺激感是再暢快不過的,可兒子這樣的冒險,卻讓父母操碎了心,他們萬萬無法接受李晨以這樣的危險活動為職業。“父母對我的想法都非常尊重,可做兒子的,也的確不能太不為父母著想。”李晨放棄了這一職業理想。但做車手,參加比賽,始終是他的一個夢。
我希望做到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環球人物雜志:從《北京愛情故事》到《北京青年》,講的都是“青春”這個話題,在你心里,到底什么是“青春”?
李晨:對于青春,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它可能是大學的一段時光,可能是一段難忘的初戀。在我看來,所謂的青春,其實就是一場冒險。人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青春的精神。
環球人物雜志:有的觀眾認為何東不成熟,逃避現實,才會選擇“重走青春”,你怎么看?
李晨:這部劇是順拍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何東在與女主角權箏領結婚證時,突然反悔那一幕。我其實當時心里也對這個情節的可能性抱有懷疑,也質疑何東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只是在逃避?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也像一個觀眾一樣,看到了何東心里的不甘,也看懂了他逃婚、辭職以及離家出走的心態。其實恰恰相反,他在那一刻做出放棄的決定,正是他作為一個男人開始成熟、開始懂得責任的時刻。他開始質疑了,質疑父親教導的“婚姻就是忍和熬”,開始懂得不愛的婚姻對自己、對對方是極大的不負責,也突然間發現自己完全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何談成家?
環球人物雜志:你是否也有何東那樣“不甘心”的感覺?
李晨:我對自己的青春歲月基本上滿意,與何東相比我已經很幸福了。應該沒有人會給自己的青春歲月打滿分,因為總會有那么一些想要做但沒能做的事情。比如我的青春理想是當一名賽車手,但是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實現。不過我仍然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維持著這一愛好。
環球人物雜志:人們常說,青春一去不復返,無悔也罷,不甘心也好,都只能回憶,不可“重走”。在你看來,怎么做才算是“重走”了青春?
李晨:所謂的“重走青春”,就是再給自己的夢想一次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不管你此時是否正青春,或站在青春的尾巴,甚至早已經離青春很遠,都無妨。也許在青春歲月里,有一些念頭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卻又沒有條件實現,如果現在有條件了,為何不能圓自己曾經的一個夢呢?
環球人物雜志:看《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長大的一代,如今都已經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像何東,還有你本人,也都在這個年齡段。30多歲的人,是不是該有更多的責任和擔當?
李晨:一個人可以先試圖改變自己,再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周圍的人,通過大家的改變,來影響這個社會。至于我自己,我希望能夠做到向社會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