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人民微博爭鳴版上傳來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的一聲斷喝:“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將公款吃喝上升到“治國敗筆”的高度,讓人觸目驚心,何況這并非庶民之議,而是出自高官之口。
“治國敗筆”這四字斷語下得精當。
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旅游這“三公”消費,多年來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卻仍舊大搖大擺,遍地游走,鯨吞著大量國家財政支出,更蠶食著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些天,就不斷有網友以欽羨的口氣,“傳誦”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最新一場“廉政秀”——出席博鰲論壇“住不起”五星級套房,一張“美國外交官差旅費報銷限額表”也不脛而走。
與此相比,民間稱壓在中國百姓身上有“三座大山”:教育、醫療、住房,成了民生不可承受之痛。“政府在教育上的財政支出要占到GDP的4%”,這句話承諾了近20年,如今才有了實現的希望;而在醫療上的財政支出占GDP之比又冒出頭來,僅有區區1.35%,也在世界排名中墊底,又讓我們開始新的羞慚。
多年來,我國行政管理費用比重大大高于民生投入比重。據估算,全國每年公車消費達4000多億元,公款吃喝達3000億元,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貧困地區兒童試點3元餐補,國家下了那么大決心,中央財政拿出來的也就是160多億元,僅僅是公款吃喝所耗的5.3%。
這樣懸殊的數字,怎能不是“治國敗筆”?
對這一“敗筆”,不乏痛下針砭者。當年朱基總理譏刺公款吃喝,“是幫助自己加速死亡”,他還曾經沉下臉來罷宴,不肯入安排好的奢華宴席,與工作人員自用工作餐;溫家寶總理也直指“三公”消費關系到整個反腐敗的成敗。
我們有制度,“四菜一湯”的份例之制由來久矣,公務住宿與出行的規定也詳實細致,標準遠低于那份網上流傳的美國樣本。然而,違規者比比皆是,有誰因此受到嚴懲嗎?最后,這些規定成為酒桌上拿來調侃的笑料而已。所以,茅臺價格飛漲,酒廠負責人還敢厲聲問記者,公款消費,“不喝茅臺喝什么”。溫總理快速“回應”,一句不得用公款購買高檔白酒,茅臺、五糧液的股價就應聲急跌。
這樣的博弈與交鋒,十數年來未曾中斷,可嘆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癥結絕不僅僅是官員們嘴饞那么簡單,而是宴飲之間、酒酣耳熱之際,也是打通關節、籠絡政商、鉆各種制度之弊的良機。
難道對這“治國敗筆”竟一籌莫展嗎?也未必。
柳斌杰在微博中主張,“除外事招待審批費用外,其它吃喝一分錢也不許報銷,正好解決了假發票。崗位公務費給補貼,招待自己花錢。這樣,廉政建設會大進一步,滿意度大提高。”
其實,美國人用的也是這一招。美國許多政府部門,根據出差地區不同發放補貼,不再另外報銷公務食宿。所以駱家輝在博鰲食宿上花費越少,留在自己腰包中的補貼就越多,自然有節儉的積極性。
柳斌杰此議,如果和兩會上九三學社中央的建議相依而行,就是有破有立、獎罰并重——將“三公”消費納入《刑法》調節范疇;“三公”經費等行政成本納入政績考核范疇,決定官員仕途。
治本之策,還是杜絕官員個人好惡便能決定項目、投資、人事升黜的積弊,篤行溫總理所說“公開透明”、“民主監督”。最終,倘若能將省出的“三公”經費移作教育、醫療、社保民生之用,“治國敗筆”便能轉為深孚民心的神來之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