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理事會2012年高官會議3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理事會成員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瑞典、芬蘭以及觀察員國和原住民代表出席。會議的議題涉及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航線評估、極地油氣開采和極地科考等,還圍繞加強北極事務的戰略溝通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北極地區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
會議主席古斯塔夫·林德說:“北極現在成了熱土。”此言不虛。北極地區資源豐富,擁有原油儲量1000億桶,天然氣儲量超過4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儲量的13%和未開采天然氣儲量的30%;此外,煤炭、稀有金屬和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如今,海冰減少、開采成本降低,北極資源開采迎來了一個新時期。
對于這片尚未被開墾的土地,“北極八國”都表現出了“當仁不讓”的態度,紛紛對該地區提出了主權要求,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其中最積極的莫過于美國。2009年,美國政府制定“北極地區政策”,宣稱美國在北極地區享有“廣泛的、基本的國家安全利益”,涉及國防、國土安全、內務、商業、交通等多個領域。
美軍積極配合政府,開展了多項工作。去年夏天,美國兩艘核動力潛艇在北極冰區完成了軍事演習活動。美國海軍部長馬布斯表示,海軍演習目的是在北極地區“鍛煉軍事行動和作戰能力”。一直駐扎在阿拉斯加的美國海岸警衛隊正考慮在北極地區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以保障國家在北極的利益。三艘國家安全巡邏艇之一的“伯索夫”號將于今年夏天在北極地區展開巡邏行動。
軍事行動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意義。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層融化正在使北冰洋夏季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海冰融化后將出現更多的水域可用于航行。北極的遠洋航道可以分為“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與巴拿馬運河航線相比,走“西北航道”可以使北美西海岸與亞洲之間的航程縮短6500公里,商業運輸成本可以大大節省。從軍事意義上講,在未來幾十年內,“西北航道”可能變成真正的“艦隊高速公路”,成為世界強國海軍艦隊穿越北極群島的一條極具吸引力的航線。未來如果亞洲有戰事,美軍從歐洲開往亞洲的戰艦將不必遠走巴拿馬運河,而可以直接通過“西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峽,跨越太平洋,前往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實施遠征作戰。由于距離更短,通過這條航線的軍艦燃料消耗成本要比傳統航線低四成。
此外,美國和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地區之間的最短空中航線就是橫穿北極。美俄如果使用洲際導彈或者遠程轟炸機攻擊對方,飛越北極地區將是一大捷徑。由于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在北半球,而北極圈又與這些國家有著大致相同的最短距離,所以北極的冰層之下,也成了最理想的水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
在這場北極爭奪戰中,中國也被卷入其中。國際上對于中國想“占有”北極的揣測不斷出現,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中國和全球安全項目主任雅各布森于2010年撰寫了一份題為《中國走向無冰的北極》的報告,聲稱“中國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北極日程” 。別有用心的機構和媒體老調重彈地指責中國要“先下手為強”、“企圖掠奪北極資源”等,這當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國是北半球國家,北極的冷空氣活動和大氣環流的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等社會經濟活動影響顯著。北極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影響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關乎中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諸多方面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北極科學研究,加入了北極科學委員會,在12年間進行了4次北極考察活動。2004年,中國在北極地區建立了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并與北極地區國家開展雙邊合作,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北極研究作出了積極貢獻。那些無端的攻擊和挑撥是徒勞的,絕不會得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