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教成曾抓預備役建設,蔡英挺熟悉臺海軍情
中國有七大軍區,分別是北京軍區、沈陽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蘭州軍區和成都軍區。此次中國軍方對高級將領進行的調整涉及了北京、蘭州、沈陽和南京四大軍區,原駐港部隊司令員張仕波中將出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原蘭州軍區參謀長劉粵軍中將升任蘭州軍區司令員;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教成中將出任沈陽軍區司令員;原副總參謀長蔡英挺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張仕波,提升戰斗力為港護航 張仕波出生于1952年,浙江諸暨人,中將軍銜。1970年張仕波應招入伍,歷任第六十七集團軍參謀長、第二十集團軍副軍長、濟南軍區副參謀長、第二十集團軍軍長;2007年12月,任駐香港部隊司令員;此輪調整后,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2011年5月,時任駐港部隊司令員的張仕波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解放軍進駐香港前,香港曾搞過一個調查,就“駐港解放軍總部應設在哪里”征求市民意見,結果有80%的人認為應當在新界——香港的邊緣地帶,而當時駐港英軍的總部在中環——香港的中心地帶。這說明當時香港市民對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抱有相當程度的不信任感。為了消除隔閡,在張仕波的帶領下,駐港部隊相繼開展了“把香港市民請進來,讓官兵走出軍營”系列活動。在近幾年駐港部隊組織的軍營開放活動中,最吸引市民眼球的是新式武器裝備展示,博得掌聲最多的是軍事課目表演,給市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軍事體驗項目。市民們參觀后都說有這樣訓練有素的解放軍保衛香港,他們覺得心里很踏實。
據張仕波介紹,有一年,駐港部隊參加香港海上空難聯合搜救演習的遠海搜救,在風大浪高、氣象復雜的情況下,僅用37分鐘就發現目標。在此之前,曾有7個國家和地區的部隊參加演習,連續9年未發現目標,駐港部隊的出色表現令所有在場的外軍指揮員和香港民眾嘆服。
“樂施毅行者”是一個國際性比賽,每年有1100多支隊伍參加。30多個國家的專業隊員,要翻越香港22座山脈,全程102公里。從2009年開始,駐港部隊連續3年在比賽中奪得冠軍,改寫了以往無華人奪冠的歷史,在香港各界引起轟動。
據2011年民意調查顯示,香港市民對駐港部隊的認同率由進港初期的37%,上升并保持到現在的98%。對此,張仕波說,他感到很欣慰,毛主席過去講,我們黨和軍隊進北京,是去趕考,現在很多人也把我們進駐香港當作是一次趕考,而且是一次長考。“考試成績如何,我想香港同胞的認同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劉粵軍,性情中人愛兵如子 此次人員調整中,王國生因達到最高服役年限卸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由原軍區參謀長劉粵軍中將繼任。劉粵軍祖籍山東榮成,1954年出生在廣東一個軍營里,父母都是軍人,所以取名“粵軍”。十三四歲時,父親就經常帶他到連隊里和戰士們一起生活、訓練,培養他吃苦耐勞的精神。16歲入伍時,他來到著名的“塔山英雄團”,當上一名步兵,一干就是19年,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法卡山戰役,多次立功。
多年的基層生活使得劉粵軍對士兵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年16歲的劉粵軍剛入伍不久,部隊進行千里大野營,那時他身高167厘米,體重才97斤,身上的背包卻有67斤重,行軍時經常摔跤。有一次爬山,他一天摔了40多跤,到最后,摔到地上,就不想再起來了。第二天早晨打背包時,副班長悄悄地把他的東西打進自己的背包里,只給他留下一些較輕的行李,可副班長比劉粵軍的個頭還小。看著副班長艱難而沉默的背影,劉粵軍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戰友”、“階級兄弟”和“班長是軍中之父”這些話的含義。
1974年,劉粵軍有生以來第一次立了一個三等功。那時劉粵軍還是連長,一次投手榴彈訓練,由于緊張,一名新戰士把拉了弦的手榴彈扔在了自己身邊,劉粵軍一把拉過這名戰士,撿起手榴彈就扔了出去,手榴彈在4米外爆炸。那一瞬間,劉粵軍只有一個想法:“這是我的戰士。” 劉粵軍沒有立即讓這個戰士下場,而是讓他穩定情緒后,繼續投彈。許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太危險。可劉粵軍知道,如果這個時候讓他下場,他可能就再也不敢投了,如果上了戰場怎么辦?作為一個指揮員要從內心深處為戰士著想,對戰士負責。
1998年的抗洪救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運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非戰爭行動,時任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師長的劉粵軍和他的戰士們經受了一次嚴酷的考驗。劉粵軍所在的師臨危受命去洞庭湖救災,那時他正在休假,接到上級首長的電話后就立即趕回了部隊。“受命后一個半小時,我們就發出了第一趟專列,比預定時間提前8個小時到達了指定地點,正趕上第六次洪峰來臨的危急關頭。”劉粵軍說。
苦戰一個月后,洪水終于消退。帶著磨破的肩膀和泡爛的腳掌,劉粵軍和戰士們準備撤離,當地幾十萬百姓夾道歡送,向戰士們的車上丟蘋果,送雞蛋,小朋友們丟明信片,年輕女孩子丟信和自己的地址,一位老太太跪在車前不讓戰士們離開。眼前的場景讓這位硬漢的淚水奪眶而出。
1999年4月,劉粵軍調任駐澳門部隊首任司令員。同年12月20日,駐澳門部隊進入澳門,市民們高舉著“熱烈歡迎威武文明之師”、“歡迎來自祖國的親人”、“歡迎人民子弟兵”的牌子夾道歡迎。此后他調任廣州軍區第四十二集團軍軍長,2007年跨大軍區交流至蘭州軍區任參謀長,2008年晉升中將軍銜。
劉粵軍曾說自己是一個“性情中人”。他1981年結婚,妻子在廣州工作。“我們一直分居兩地。結婚后的10年中,我的工作調動了6次,她即使想跟也來不及。”一次,劉粵軍問一位隨軍的部隊家屬,女人生孩子時,最需要的是什么?對方說,是丈夫在身邊。他又問,父母行嗎?對方搖了搖頭。劉粵軍覺得很內疚,妻子臨產時,正好中越邊境形勢緊張,部隊進入一級戰備,停止休假。戰備解除時,孩子已經出生。劉粵軍感覺自己對家庭付出太少,怎么彌補呢?過去是頻繁地寫信,后來是打電話,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予以關懷。幸好妻子對軍人職業的特殊性非常理解。
王教成,撰文論述國防戰略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教成中將,跨大軍區交流至沈陽軍區任司令員。他將和老搭檔、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的褚益民(現任沈陽軍區政委)一道,領導沈陽軍區所屬的武裝力量。
王教成1952年生,浙江人,16歲時畢業于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他17歲入伍,長期服役于南京軍區,有過野戰部隊、軍區機關等多崗位歷練。他曾任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南京軍區三界訓練基地司令員、南京軍區軍訓部部長,2005年7月任陸軍第十二集團軍軍長。2007年12月,王教成升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9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王教成在擔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期間,主管戰區民兵預備役、人防等工作,經常下基層,搞調研,弄清基層實際,提出指導性意見與具體工作方案。同時,對于國防建設戰略,王教成也提出把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防空力量建設統合起來的思路。2009年,他在《國防》雜志上撰文指出,在信息化條件下,必須按照體系作戰的要求,將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防空力量統起來抓、混起來編、合起來訓、聯起來用,實現后備防空力量之間的優勢互補,加速后備防空力量整體作戰能力的形成。
蔡英挺,對釣魚島問題強硬表態 原副總參謀長蔡英挺接替已出任總裝備部部長的趙克石,出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祖籍福建泉州,1954年出生,1970年入伍,長期服役于南京軍區駐福建某部,熟悉臺海軍情,歷任南京軍區某守備師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等職務。
媒體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近年來蔡英挺多次接替趙克石的職務。2004年,趙克石由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軍長調任南京軍區參謀長,時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的蔡英挺接任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軍長;2007年,趙克石由南京軍區參謀長升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又接任南京軍區參謀長一職。
2011年,57歲的蔡英挺升任副總參謀長。2012年8月20日,在南海問題久拖不決、釣魚島危機升級的情況下,蔡英挺訪美,明確表示中國堅決反對美國把釣魚島作為《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日本非法侵占釣魚島改變不了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同時敦促美國在促進亞太地區和平、維護中美友好關系上多做努力。這被外界視為“中方的強硬表態”。
此次調整的其他大軍區正職還有:原空軍政治部主任朱福熙中將任成都軍區政委;原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鄭衛平中將任南京軍區政委;原總政治部主任助理魏亮中將任廣州軍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