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熱播的大片《碟中諜4》中,有一個鏡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特工利用一種無線電裝置近距離入侵克里姆林宮安保系統的電腦,修改了其存儲的信息,讓湯姆·克魯斯扮演的特工順利進入。這種神奇的“離線攻擊”武器最近再次引起關注。有人認為,美軍有能力像影片中那樣,通過無線電攻擊那些與互聯網隔離的電腦,或用空氣打開電腦。現實情況怎樣呢?
“離線攻擊”就在你身邊 2012年3月19日,美國《星條旗報》網站上刊登的一篇題為《五角大樓正在加速發展網絡武器》的文章,披露了美國國防部正在加速發展新一代的網絡武器,即便敵方的電腦系統沒有與互聯網相聯,也可以攻入并進行破壞,比如破壞對手的防空系統,或悄悄打開其關閉的電腦和手機,以便對其進行竊聽。這一武器有重大的軍事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美國國防部已投入5億美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進行研發。
“離線攻擊”聽起來神奇,其實原理并不復雜。軍事指揮系統絕大多數都與互聯網隔絕,所以,侵入敵方系統只能依靠物理方法,即通過一個U盤或者經過改動的計算機元件。《星條旗報》的報道稱,目前進行“離線攻擊”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利用U盤或者其他移動存儲介質。有些軍事內部網絡由于設計或者管理上存在漏洞,可使用沒有安全保障的移動存儲設備,例如U盤。如果這個U盤插到了連接到互聯網或者曾經連接到互聯網的計算機上,那么該U盤就有可能被感染上病毒。一旦這個感染了病毒的U盤與計算機連接,那么病毒就可能感染軍方計算機系統和整個控制網絡,病毒使用者于是就可以擇機對系統進行破壞。
第二種是通過預先改動了的計算機硬件進行,在某種情況下,存在問題的硬件被觸發,導致系統故障。上述方式實現的可能性較大,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如《星條旗報》所說,“這些手段缺少指揮官們期望的可控性和可預見性”,可這又都是作戰需要的。
第三種方式是通過無線電系統襲擊,但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套防空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要通過數據鏈或者無線電系統進行了聯網,破解了這個網絡,才可能向防空系統的計算機注入病毒。這就好比幾臺計算機通過無線網卡組成了一個無線網絡,黑客用一個無線網卡和一個破解軟件就可以進入這個網絡一樣。如果這個黑客足夠高明,就能夠對無線網絡中的計算機實施攻擊。
“數字彈頭”早已經參戰 其實,簡單的“離線攻擊”技術早已經開始投入實戰了。美國官員曾確認,在2007年的伊拉克,美國國防部曾使用網絡工具干擾了伊拉克武裝分子的移動電話和便攜式電腦。據稱,美國網絡戰士兵使用虛假信息欺騙了敵人,還誤導敵方進入美軍的伏擊圈。
這種網絡攻擊技術首次在戰場上應用是2007年9月,當時,以色列戰機發動攻擊敘利亞核設施的“果園行動”。 9月5日23時左右,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的拉馬特戴維空軍基地,以軍第六十九“鐵錘”戰斗中隊的10架F—15戰機突然升空,奔襲至百余公里外的敘利亞,用精確制導導彈命中了那里的提卜納核工廠的核心位置,炸毀所有提煉核原料的設施,然后全體戰機安全返航。
令敘利亞和世界軍事專家感到蹊蹺的是,這次襲擊中,以色列動用的并非隱形飛機,但卻達到了突然性效果。敘利亞的防空網,包括最先進的“道爾”防空系統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后來美國媒體披露,以色列先使用了“離線攻擊”武器“致盲”了敘利亞的雷達。被稱為“舒特”的離線攻擊小組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稱,這個攻擊小組有兩架G—550預警機:一架配備給網絡中心協同瞄準系統,另一架配備“舒特”網絡攻擊系統。其中,配備網絡中心協同瞄準系統的G—550預警機先搜索出敘利亞雷達的位置。之后,配備“舒特”網絡攻擊系統的G—550便發送一個無線電數據到對方的防空雷達,進而侵入了整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網絡,使得以色列軍隊幾乎獲取了對敘利亞雷達的控制權。據說,這次攻擊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援助,因為美國研究敘利亞的俄式防空網有相當長的時間,知道其漏洞,同時通過病毒對敘利亞用于防空網的芯片做了手腳,這樣便一擊成功。
在2009年到2010年間,美軍用計算機病毒“網震”攻入伊朗軍方系統,接著選擇關鍵時機,使伊朗鈾濃縮工廠的大約900臺離心機同時失效,該病毒后來被電腦專家稱為世界上“首枚數字彈頭”。有軍事專家分析認為,這種病毒是美國為伊朗鈾濃縮工廠“量身定做”的,雖然該控制系統與外部互聯網隔絕,但是很可能通過移動存儲設備感染了病毒。
隨著各國對“離線攻擊”武器的重視和研發,在未來,該武器將在戰場上得到廣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