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根據近年來在以專業為背景的高職大學生技能型公益服務模式的探索,提出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應注意發揮院校的特點和優勢,推行高職院校的地方社會責任,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專業技能,促進校園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的關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 專業 公益服務 服務社會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a)-0229-02
沒有教學,大學就不能成其為大學;沒有科研,大學就不是高水平的大學;而沒有社會服務,大學就不是現代大學。正所謂“人才培養是立校之本,科學研究是強校之路,社會服務才是興校之策”[1]。如今,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公益服務社會中來,他們從象牙塔走向社會、走入社區,成為目前志愿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和接受。與此同時,大學生志愿公益服務在發展機制、成長方向等方面也面臨著現實的困惑。
1 高職大學生公益服務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因此,我們從高職教育的長期發展要求出發,探索基于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技能型公益服務團隊模式,創新大學生公益服務活動所承載的更多作用和功能。
大學生公益服務活動是我國青年志愿者活動的主體,他們在為社會提供服務方面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志愿者的勃勃生機,在公益服務領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大學生公益服務活動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當前,高職院校公益服務活動的開展局限于一般服務層面,缺乏與專業背景的結合度。而就在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就有這么一支基于專業背景的“愛心志愿者導游服務隊”,他們從高職教育的長期發展要求出發,面向社會,探索基于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技能型公益服務團隊模式,創新大學生公益服務活動所承載的更多作用和功能。
2 當前高職大學生公益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缺乏實效性
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公益服務的形式,主要有校園義務勞工,義務獻血,去敬老院或者民工子弟學校獻愛心、表演節目等,這些項目在前期的確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個人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形式簡單,缺乏實效性及教育內涵等原因,不能很好的貼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造成學生參加公益服務的積極性與入校時間成反比這一普遍現象。
2.2 缺乏延續性
公益服務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一次性服務,它488da6a9003ec441e5cf1da13749da72ff8cebd8ff74ea590a562ed09f3d7f53更應該注重服務的延續性,在高校里,每年一批的新生,為公益服務的提供源源不斷的志愿者,但是由于對公益服務的定位不準確,沒有充分考慮到公益服務的延續性,公益服務精神未能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從而造成參加公益服務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后就喪失激情,對公益服務的熱情也急劇降溫,最終導致公益服務的隊伍缺乏延續性、公益服務的對象缺乏延續性、公益服務項目缺乏延續性,嚴重妨礙了公益服務活動活動的開展和項目品牌的樹立。
2.3 缺乏責任自覺性
大學生的公益服務不是簡單的“學雷鋒做好事”,目前,許多的社會組織甚至高校的公益服務組織者,都把公益服務看成是一個免費服務,認為參加公益服務的大學生都應不計個人利益,把大學生看成免費的勞動力,這些現象都對自愿參加公益服務的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嚴重傷害了愿意參加公益服務學生的責任自覺性。我們活動的開展需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下,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從每一位參與者的性格、愛好、專業、特長出發,在倡導大學生無私奉獻的同時,尤其是大學生結合所學專業,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注重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交互關系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從而促進服務者的責任自覺性,增強服務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
3 尋求高職大學生技能型公益服務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實踐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公益意識,激發青年學生服務社會的熱情,同時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創新高校公益服務活動?對此,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建議:“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公益意識與高校的各類活動充分融合起來,把它與思想教育、各類教育教學和學生的畢業、就業、擇業充分地結合起來。”[3]
2009年4月,湖職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同學們成立了一支技能型公益服務團隊——“愛心志愿者導游服務隊”,在活動前期,志愿者們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服務前期的報名,注冊,服務培訓等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以學生的專業背景為切入點,探索公益服務深層次的價值實現過程,深化學校的素質內涵教育,實現和諧發展的高職大學生。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發展,“愛心志愿者導游服務隊”已成為分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同時以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一個有效平臺,為高職院校創新實踐科學發展觀、探索當代大學生基于專業背景“技能型公益服務”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新途徑。
首先,在這個團隊中,每一個志愿者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明確公益的定位,找準服務項目的切入,選擇屬于自己專業領域內的服務內容;在機制上、形式上雙管齊下,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注入每一名學生志愿者的心扉,內化為情感意志,指導活動的開展;在此基礎上,由整個團隊成員充分討論交流,合理調配每位成員的分工和職責;每一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職責,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工作進度,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的完成好階段內的公益服務工作。
其次,專業教師深入參與到活動團隊中去,實際解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困難,加強與外單位的聯系,確保各項信息的暢通,及時解決難題,關心學生活動開展。同時,扎實推進對志愿者的培訓,使學生能在培訓學習的過程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投入到公益服務中去。促進高校公益事業良性發展,以此推動核心公益理念在高校校園里傳播,致力于推進志愿者活動的專業性、長效性和公益性。
最后,將專業基礎作為高職公益服務的有效依托,促使高職的公益服務尋求一條以專業為基礎,有效連接社會服務目標與個體價值訴求,回歸高職教育實踐的有效路徑,也使學生對個人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價值關系上有一個更高境界的理解。
4 開展高職大學生技能型公益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 以高職院校專業服務社會,推行高職院校的地方社會責任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豐富或更新教學內容,在科技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因此,社會服務的能力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社會責任,它既是高職院校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開展技能型公益服務社會,是高職院校結合院校自身專業特點和優勢,將社會對服務的需求、高職院校自身的社會責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專業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
4.2 提升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和專業技能
湖職院“愛心志愿者導游服務隊”以學生的專業背景為切入點,探索公益服務深層次的價值實現過程,深化學校的素質內涵教育,實現和諧發展的高職大學生。活動開展至今,學院累計派出志愿者達到400余人次,他們為數千游客提供了講解服務,累計公益服務時間達到4000多小時。該活動不但得到了景區領導和游客的認可和表揚,還得到了諸多媒體的廣泛關注,例如:中國旅游報、湖州日報、湖州晚報等媒體都刊登了該活動的相關報道。該活動的開展,有效連接高端的社會理想目標與個體的職業訴求,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不僅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了以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能力,更是提升了大家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2011年,分院學生導游證一次性通過率達到80%以上。
4.3 促進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
湖州自春申君在此筑城,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湖州是中國蠶絲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潯“輯里絲”曾獲1815年巴拿馬國際金獎;長興顧渚山曾建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是“茶圣”陸羽進行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于湖州善璉,百姓尊秦朝大將軍蒙恬為“筆祖”;湖州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在歷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兆頁、明代小說家凌蒙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不少名流。我們的“愛心志愿者導游服務隊”足跡遍布湖州各個風景人文景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升技能型服務水平,志愿者們用愛心對待工作,用誠心拉近與服務對象的距離,用公益心傳播地方文化。我們的團隊在學校整體發展的構建中不是孤立的個體,是與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尋求社會公益服務的專業助動力,促進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有效對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依托地方文化資源發展專業建設,是學校提升專業“軟實力”,增強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賀修炎,歐陽培城.有高職院校特色的社會服務模式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7,8.
[2]施敏鋒,陳松源.社會公益服務在大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價值解析及其路徑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3]張晨.大學生志愿服務路如何越走越寬[N].中國教育報,20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