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傳統音樂教育的特征和傳統音樂教育中的人格境界,提出了強化傳統音樂教育的途徑,希望能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倡導作用。
關鍵詞:加強 傳統音樂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a)-0196-02
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傳統音樂教育作為音樂傳承的最重要基地,適時將中國傳統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欣賞課對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及傳承,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解,啟發他們理解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與歷史意義。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下這個時代處境不容樂觀,但深層關系上,傳統音樂在現時代仍有市場,探討傳統音樂發展的相關思路,無論是對于傳統音樂本身還是對于傳統文化教育都是極有意義的。
1 中國傳統教育音樂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曾以禮樂為其教學內容的主體部分,把樂教放在教學內容的第二位?!吨芏Y·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边@是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突出體現了儒家音樂教育重視道德教化的特性。繼孔子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公孫尼的《樂記》和荀子的《樂論》等系統闡述儒家音樂思想的理論專著,至此儒家的音樂思想已相當成熟和完備。
道家學說的老子和莊子都主張“絕圣棄智”,即倡導“返樸歸真”。《樂記》所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天樂”觀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的確曾經是一種流傳很廣的音樂觀。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自然音樂觀主要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
自老莊之后,道家的傳人層出不窮。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的黃老學派主要經營治國之術,音樂觀仍停留在莊子時代,中國音樂美學始終在哲學、政治、社會、倫理、宗教等主體上寄生。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和道教的興起,復音音樂在宗教音樂中開始得到廣泛使用。信徒們突破了老莊對世俗音樂簡單排斥的極端做法,對音樂的態度變得積極起來。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音樂是“正天地陰陽五行之語言也。聽其音,知天地情,四時五行之氣和,以不知盡矣”。將音樂做為客觀主體加以論述,認為音樂有“悅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而佛教主要將佛樂用于“贊佛功德”“宣唱法理”。
魏晉時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觀念受到玄學思潮的猛烈沖擊,音樂藝術上就出現了劃時代的玄學音樂思想。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道家音樂理論思想的代表作,它把音樂作為獨立的藝術即純音樂進行研究,不但涉及到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審美特征,同時也注意到音樂的娛樂作用和養生作用,將思辯集中在對音樂審美規律特殊性問題的分析和探討上,并從中提煉出大量具有相當理論價值的音樂美學觀念。西漢黃老之學的代表作《淮南子》內容和形式上都模仿了《莊子》,老莊學說得到極大復興。
唐宋元明清,道家音樂思想仍在不斷地深入發展,推陳出新,而儒家音樂思想卻一直停留在先秦諸儒的基礎上,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音樂美學以“意境”論為依傍的美學,它的審美追求在于恬淡清遠、物我同一、弦外之思、宇宙意識等等。
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受“五四”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要求而生發出的思想嬗變,導致音樂行為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音樂教育隱含著一個基本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大批知識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從封建階級脫穎而出,積極從事音樂活動,推動了中國音樂文化轉向近代化的進程。
2 傳統音樂教育思想中的人格境界
中國古代傳統音樂思想文化中普遍流行“天人合一”音樂觀,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相信音樂運動與宇宙運動同態,崇尚自然全聲之美。孔子提倡用樂來完成的修養,他認為在人的全面修養中不能缺少音樂,缺少音樂才能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故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思想。通過音樂審美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趨于完美,成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規范的“仁人”。在這里,音樂被看作培養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在音樂的本質問題上,傳統音樂是人內在感情的表現,強調聲音的完整、一致、協調等自然屬性,具有音樂本身的音聲和諧藝術特點,強調“和諧”才會讓人感受到音樂的美感,把音樂的社會功用提高到政治教化功能。傳統音樂反對的“淫聲”、“夷俗邪音”和“鄭衛之音”,實即泛指民間音樂,認為音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辈煌囊魳吩谌嗣裰袝a生不同的作用,健康向上好的音樂,可以使人民遵守社會秩序,達到軍民齊心、城池堅固、敵人不敢侵入。因此,傳統音樂教育體系把禮樂作為了專政的工具。
3 結合當今現實,強化傳統音樂教育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也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性的最好詮釋。傳統音樂教育有育人價值的培育作用,對民族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提升作用,對民族教育文化價值的有不可替代的傳承作用。
(1)建立中國音樂本體論。歐洲的音樂教育理論引入我國,促進了中西音樂的融合和我國國民音樂水平的提高,然而,也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帶來一些弊端。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不僅具有娛樂功能,更有其教育,認識和審美功能。文化的傳承是靠教育,我國的傳統音樂是通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沉淀世代相傳并形成我們的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精神,其影響滲透在思想、文化、藝術、道德各個方面,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作出艱苦、長期的努力。
?。?)建立我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體系。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客觀冷靜地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努力建立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體系。
(3)傳承傳統音樂教育方法和功能。注重音樂教育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點的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確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切實把傳統音樂教育的理念體現于課程標準之中。通過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從而促進教育重心的轉移。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4)注重傳統音樂教育。在音樂創作上,一方面,要對音樂遺產進行整理,用現代技術和手段進行挖掘、包裝,要特別注重“搶救”極少數人才擁有的音樂和樂器及演奏;另一方面,要注意給傳統音樂注入新的活力,不斷創作出新的作品。
(5)注重學生個性,鼓勵傳統音樂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無疑也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發散性思維與求異思維的培養就成了教學中時時刻刻都要注意的問題。當欣賞音樂時,想象、聯想等心理也按照思維網絡運轉,這就需要展開全面性、開放性和廣泛性的思維活動。這種發散性思維可以使同一首樂曲在不同欣賞者的心中產生不同的傳統音樂形象。
(6)選擇最佳途徑,注重培養創新意識。音樂形象的多解性、演繹性、不確定性給人們提供了展開想象的巨大空間,對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獨到的優勢。 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教給學生幾部傳統音樂作品, 而是給他一個機會,使學生學會自然、真實地去感受所見、所想和所知,把傳統音樂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他領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美育不僅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音樂教育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在多元文化語境下,一個民族不能摒棄傳統音樂教育,假如沒有了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這一根基,難以想象中華民族還會有核心凝聚力。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對傳統音樂教育規律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自覺地運用和發揮傳統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就一定能開發出傳統音樂教育蘊藏著的巨大的創造潛能。
參考文獻
[1]沈建軍.音樂與超常規思維[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2]王耀華,伍湘濤.音樂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陳啟能.中國和加拿大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戰[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4]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