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到教育,請問貴國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是什么呢?用分數嗎?
潘立文:首先我想說的是,在我國,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分數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因為我們認為,不怕學生犯錯誤,而是怕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對我們來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育中是最重要的。
我國的教育制度和中國不太一樣。我知道,中國有高考,這對于每一個中國學生來說,都是壓力很大的一個關卡。但是在我國12年的基礎教育中,沒有類似高考這樣“一考制”的考試,而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考試,最后得出一個綜合的評估結果。所以,我想以色列的學生大概沒有中國學生面臨的那種巨大的壓力。
而且,在以色列找工作,學歷并不是唯一的資本,經歷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以色列,出于國防安全的考量,有高中畢業后“服兵役”的規定,女生是兩年,男生是三年。在部隊中從事哪方面的工作,也是考核學生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里要提到一點,支撐以色列國民經濟的很大一部分是高科技。對于學生來說,不止是在本科教育中會接觸到有關高新科技的學習,在服兵役的時候,就有很多接觸到高新科技的機會。
問:在華爾街紐交所上市的約120個以色列公司幾乎清一色全是高科技。除美國之外,它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這也和您剛剛提到的教育傳統和服兵役的制度有一定關系吧?
潘立文:肯定是這樣的。首先,高科技在軍隊中的應用無處不在,學生在服兵役的階段就能接觸到高科技;第二,有關高科技的學習在大學里也是很重要的科目之一;第三就是我前面提到教育觀念,以色列人從小就被灌輸的不斷追求創新的意識。這三點都和以色列科技的發達分不開。
但是,我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說了很多有關以色列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的話題,可是,如果一個學生的天賦不在于此,那么也沒有關系,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還有很多別的領域的人才也是以色列需要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和老師就會盡可能地幫助他找到他的長項,并據此培養他,而不是一定要進大學學習高科技。
問:您認為中以兩國的文化、觀念上的異同之處分別是什么?
潘立文:中以之間的差別,我覺得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兩國的“紀律觀念”。我的意思是,在中國,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說什么孩子做什么、老師說什么學生做什么、老板說什么員工做什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是在以色列,情況絕對不是這樣。兩個猶太人,三種看法,這正是以色列人的性格特點。每個以色列人都很有主見,很有想法,他們不需要別人決定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
問:如此說來,以色列人從小習慣了提出異議,那么工作后面對老板的時候也會如此嗎?老板不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嗎?
潘立文:提異議的方法有很多,也不是提異議就要用強硬的態度。在以色列,員工與老板意見相左的情況時有發生。一般都是員工明確地表示,自己有一個更加優勝的方案,比現有的方案更值得大家參考。當然以色列的老板也是很民主的,因為員工和雇主的目的都是為了公司的發展。如果新的提議真的是對公司的發展更加有利,那么老板往往會欣然接受。這點和中國也不太一樣,在中國,老板是絕對的權力集中者,在以色列可不是這樣的。就像在中國,稱呼老師都是某某老師,稱呼上司也是某某經理等,但是在以色列,都是直呼其名。從這個小細節,大概就能看出中以兩國的差別。
(摘自《博覽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