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召開期間,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回應在美起訴美國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并將美國總統奧巴馬列為共同被告一事,稱“三一作為中國企業,絲毫沒有影響美國的安全”,并表示“相信美國的法律,相信美國人的勇氣,也相信世界的公正”。
這一回應源自三一重工的關聯公司羅爾斯公司在美遭受的不公正待遇——9月28日,奧巴馬頒發行政命令稱,“有可信的證據令白宮相信”三一集團及羅爾斯公司會采取“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或者不利的行動”,責令其停建在俄勒岡州一個軍事基地附近的4座風能發電場。這個不過2000多萬美元的小項目,竟然讓美方如臨大敵,命其在兩個星期之內撤走全部財產和裝置,并且在90天之內撤出全部投資。
一場普通的企業投資行為,行政力量的直接干預本就值得商榷,為何還引致最高權力大動干戈?事實上,在該地區投資的各國企業眾多,風場建設也不少見。單單審查中國企業,還冠以“威脅國家安全”之名,讓人感到匪夷所思。聯系到美國屢次以“擁有共產黨組織”為借口封殺中國企業華為、中興,三一重工蒙受的“不白之冤”,顯然帶有政治色彩。
三一重工的董事長梁穩根,從一名民營企業家到中共十八大代表,其身份的積極變化,意味著中國社會對新社會階層的開放接納,昭示了中國政治的清明進步。若僅憑一名企業家當選黨代表,就論證該企業干擾市場運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歷史與良知都將為這種背離法治精神的“選擇性失明”痛心不已。
現代公司制度的形成,使企業完成了從自然人到法人的革命性變遷。今天中國的各類所有制企業,早已依法確立了所有者、經營者與公司之間的責任分擔。無論褚時健與紅塔山,還是黃光裕與國美,個人政治身份的變化,并不影響企業的持續發展。一個自稱法治最健全、市場最發達的國度,豈能不懂如此簡單的法律與商業邏輯?
戴上有色眼鏡,把中國對美投資看成“潛在的特洛伊木馬”,其背后還是冷戰思維。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是世界第一大黨,吸納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先進分子,包括各類企業中的優秀經營管理者。倘若不顧“在商言商”的商業倫理底線,而一味地糾纏政治身份、漠視市場規則,中美之間又有多少經貿往來還能成行?
說到底,冷戰思維不僅限于意識形態的較量,背后更多還是利益的博弈。每到大選之際,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便爭相在對華政策上佯裝強硬。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最高達249.96%的反傾銷稅,竟被作為今年大選的籌碼打出。一邊以匯率問題掩飾治理經濟的無能,一邊以排斥競爭換取本土企業對競選的支持,如此不負責任的政府有何權利指責別人政企不分?
摘掉偏見與歧視的有色眼鏡,法律是解決商業爭議的最優形式。從WTO爭端解決辦法,到相對獨立的司法審查,以及雙邊經貿協調機制,美方放棄了諸多可行方案,做出了最壞的選擇?!巴卟豢芍G,來者猶可追”,或許美國司法系統無權重審總統的決定,但對中國企業在美發展,必須給予法律層面上的一視同仁,必須以公允之手捍衛自由市場、平息商業爭訟。
我們相信美國的法律,也相信中美之間“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都明白“打貿易戰誰都輸不起”。之所以選擇司法訴訟來維護權利,是因為我們對回到法治軌道上解決問題仍抱有信心;相比個案的輸贏,我們更在乎向美方釋放“用規則做生意”的積極信號。
對雄心勃勃打入世界市場的中國企業而言,這也是一個啟發。經濟實力能讓我們“走出去”,法律之手能讓我們“走得更好”。當“中國制造”不僅意味著更便宜、更優質,還象征著更講規則、更重法治時,我們方能說“中國企業取得全球競爭的成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百余年來,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一路坎坷,想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還需輸出更多的商業價值理念?!叭粻罡鎶W巴馬”讓人振奮的原因也就在此:面對有失公平的貿易制裁與綠色壁壘,一個知法、信法、守法、用法的“中國制造”形象正在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