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千呼萬喚之后,中國“武直—10”武裝直升機以“無預警”的方式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華麗現身,讓在場的觀眾收獲一份難得的驚喜。據英國《空中力量》雜志稱,“武直—10”的綜合性能已經成熟,基本可與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裝備的美國武裝直升機阿帕奇相抗衡。
“機械蜻蜓”華麗登場
“武直—10”于1992年立項,1998年由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與哈爾濱飛機制造總公司共同負責研究和開發。2009年,“武直—10”首次被交付解放軍,處于批量生產階段。2011年1月下旬開始,關于“武直—10”的照片大量地出現在網絡上,引起軍事發燒友的興趣,希望能目睹其“真面目”。
2012年11月13日,珠海航展開幕,中國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周來強、楊東明、陳小工同時出席。海內外許多媒體人紛紛前往,他們大多是沖著傳聞中的“武直—10”表演來的。可是主辦方似乎跟大家開了一個玩笑,現場廣播只提及中國八一、俄羅斯勇士、瑞士百年靈等大名鼎鼎的專業戰機表演隊的活動,“武直—10”到底來不來始終沒有一個準話。
14時30分許,在機場等待多時的人群開始散去的時候,突然有人高喊“城管(中國軍迷對“武直—10”的昵稱)來了!”只見一架通體黑色涂裝的“機械蜻蜓”正快速從低空穿越航展停機坪,此刻現場主席臺上的講解員適時宣布:“我國國產專用武裝直升機為您做現場演示!”在現場觀眾的驚喜聲中,“武直—10”完美地進行了倒飛、旋轉等戰術動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非常灑脫。做完數十分鐘的精彩表演后,“武直—10”未作停留便返回駐地機場。
長期以來,VnNkwF01ZOsEEqhRNV7dRg==陸軍中國航空兵僅裝備通用直升機(主要型號為“直—9”直升機),武裝直升機的面世填補了解放軍戰力的一個空白。那么,它與通用直升機有何區別呢?通用直升機著重“多用途”,最大優勢是經濟實用,雖然其改進型能加裝武器系統,但不是針對特定的作戰使命設計的,其武器裝備和信息化等關鍵指標與武裝直升機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為了加大機體空間,通用直升機往往采用寬截面的機艙設計,以致“正臉”明顯寬于武裝直升機的,被擊中的幾率相對高得多。武裝直升機的歷史始于越戰,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大致形成一些較為通用的標準。例如乘員一般為兩人,且按縱向階梯式布置,前面的乘員是武器操作員,主要是操作使用各種機載武器和電子觀瞄設備,后面的乘員是駕駛員。這樣安排的好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可以降低直升機正面的截面面積,減少中彈的幾率。二是可以保證兩名乘員都有良好的視角,能夠及時發現敵情、操控武器和駕駛飛機規避敵方攻擊。武裝直升機機身兩側一般設置小翼以掛載武器,一般采用“單主旋翼+尾槳”的旋翼布置方式。
有望裝配“紅箭—10”導彈
“武直—10”采用了國際上流行的布置方式。機鼻為光電傳感偵察系統,機鼻下方是一門單管航炮,從外形尺寸上來看,口徑應在20—30毫米之間。駕駛員座艙后方較高處是發動機艙,兩臺渦軸式發動機提供主要動力。發動機艙下方的機身兩側是掛載武器的小翼,共有4個外掛點。通過現場目測,直升機全長約14米,高約3.8米,最寬處約4.3米。
從整體外形來看,“武直—10”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常規布局的最大優點在于技術成熟,參考了現有武裝直升機使用后的經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武直—10”突出了對隱身性能的重視。例如,與大多數武裝直升機直上直下的機身側面不同,“武直—10”機身下半部分外傾,上半部分內傾,在座艙下方及前后形成一條折線,使機身橫截面呈六邊形,類似這種形狀的機身此前只出現在美國陸軍已經下馬的RAH—66直升機上,這可以有效地降低被敵人雷達發現的概率。
按照武裝直升機的慣例,反坦克導彈將會是“武直—10”的主要武器。對于“武直—10”究竟裝備何種反坦克導彈,外界也有過種種猜測,包括陸軍現役的“紅箭”系列反坦克導彈。
“紅箭—8”屬于現成的武器,可以拿來就用,但缺點是研發時間較早,性能上略顯不足,其升級型號“紅箭—9”性能顯著提高,射程增加到5000米以上,破甲威力增大,制導方式改為激光半主動、紅外熱成像等多種方式;但外界比較看好“紅箭—10”重型反坦克導彈,該導彈的射程、威力與美制“地獄火”導彈不相上下,用于“武直—10”不會讓人意外。
搏殺敵機,爭奪低制空權
香港《亞太防務》指出,通常武裝直升機的主要任務是以反坦克導彈、航空火箭彈和航炮進行對地攻擊,但“武直—10”的出現可能改變人們的這種看法。在多張照片中,“武直—10”最“重載”的時候也不過只掛載了兩具火箭發射巢和兩組“天燕—90”空對空導彈,有的照片里甚至什么武器都沒掛,似乎暗示反坦克并不是“武直—10”的主要任務,而爭奪低空制空權、與敵方直升機交戰成為“武直—10”主要的任務。
《亞太防務》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解放軍對于武裝直升機的定位和任務分工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就中國近期可能的假想對手而言,中國“直—9”和“米—17”直升機用于對地攻擊基本夠用,“武直—10”用于對地攻擊只是錦上添花;二是美國近年來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不斷部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對解放軍構成日趨嚴重的低空和超低空威脅,而常規固定翼戰斗機由于飛行速度過快,與武裝直升機交戰時并不占優勢,因此中國急需能進行空戰的武裝直升機來化解“低空危機”。而“武直—10”側重流線形布局和隱身性能的設計,使其具備空戰所需的優越機動性和隱蔽性。
不僅如此,中國研制的“天燕—90”更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用于直升機的空對空導彈,兩者一旦結合起來,將使“武直—10”在空戰性能上位居世界武裝直升機的先進水平。也就是說,如果“武直—10”與阿帕奇直接對戰,更突出空戰能力的“武直—10”有把握制勝,為后續的“直—9”和“米—17”直升機掃清前進中的障礙。一些海外軍事學者推測,“武直—10”將充當“清道夫”的角色,為其他直升機擔負護航任務。
外界認為,隨著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迅速增強,中國正在長期處于短板的直升機領域謀求突破。“武直—10”堪稱這方面的代表作。這類的先進飛機將給陸軍插上強健的翅膀,使其逐漸從“地面機械化”轉向“航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