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熱火朝天的美國總統大選,一位長期保持低調的金融家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里。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的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該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已達3.6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23元人民幣);他是美國現任財長蓋特納的秘密智囊,曾被多家媒體預測可能成為蓋特納的繼任者;他最大的“功績”,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拯救了“面目全非”的華爾街;幾年以來,他在美國金融界逐漸成為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被譽為“華爾街教父”。他的名字是——拉里·芬克。
大起大落的職業生涯
長期以來,芬克在美國算不上是明星人物。《金融時報》曾報道,就在幾個月前,芬克的鄰居因為阻塞了途經芬克私人農場的跑馬道而遭到投訴時,還大聲質問:“拉里·芬克是誰?”
芬克曾坦言,自己的性格源于在普通工人階級家庭長大的背景。1952年,芬克出生于美國加州洛杉磯郊區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皮鞋推銷員,母親是一名英語教師。從很小的時候起,芬克就在父親工作的鞋廠幫工。幼年時,芬克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并不高,認為他沒有哥哥斯蒂夫聰明。22歲時,芬克獲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科學專業的學士學位,隨后在該校的安德森管理學院取得了MBA學位。他一直想從事房地產業,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位教授的推薦,順利進入了一家投資銀行——第一波士頓,從此他的金融事業開始起步。
第一波士頓很快便看出芬克身上蘊藏的潛力,讓他負責當時新興的分期貸款抵押債券業務。短短4年后,芬克就把這項業務變成了第一波士頓的龍頭產品,為公司帶來了年均100萬美元的收益,在當時這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數字。1985年,他為第一波士頓創造了230萬美元的盈利,成了公司的超級賺錢機器。28歲時,芬克成為第一波士頓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不到兩年后,又成為該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和高管委員會成員。
然而,春風得意沒幾年,芬克就摔了個大跟頭。1986年,芬克領導的部門在一樁高風險交易中投了一筆巨額資金,而此時正值美國政府金融政策收縮之際,利率突然走低,當年第二季度,這項失誤的投資虧損了1億多美元。“搖錢樹”變成了“賠錢樹”,芬克只有黯然離開。對于自己的錯誤,他進行了深刻反思:“那時我知道自己的投資存在風險,但我沒有真正理解風險,我們掙到錢,卻不太清楚是怎么掙到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訓。”正是基于此,風險管理成了他日后創建和管理貝萊德的核心理念之一。
剛離開第一波士頓那段時間,芬克內心非常煎熬,“我認為應該創建一家專注于風險控制的投資管理公司,但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覺得沒有重新開始的能力。”
好在芬克很快就遇到了新的合作者。當時全球資本市場正經歷著巨變,各種證券新產品層出不窮,投資者趨之若鶩,但對其中蘊含的風險卻知之甚少。芬克關于風險管理公司的理念得到了黑石集團(美國著名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的賞識。1988年,他們向芬克提供了500萬美元貸款,合伙創建了新公司,芬克成為董事長,并在4年內就將所管理的資產由10億美元擴充到170億美元。
后來由于股權之爭,芬克再一次辭職,但隨后他就創建了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經過多年獨立運營,貝萊德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管理企業。事實證明,芬克的抉擇是正確的。
拯救華爾街
“當你遇到麻煩時,會給誰打電話?貝萊德!”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把芬克變成了美國市場的“拯救者”。 當時,摩根大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等國際金融業巨頭都雇傭貝萊德集團對相關企業的資產和投資風險進行評估。美國時代華納集團旗下的《財富》雜志因此形容:如果說時任美國財長的鮑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形象代言人”,那么芬克可以說是幕后的市場修補者及聆聽眾人告解的神父。
芬克之所以能成為“神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貝萊德所采用的最高風險分析系統,他們利用這一系統為身陷危機的公司檢查資產配置。
貝萊德在金融危機中接到的第一個大項目的委托人是佛羅里達州。2007 年11月,佛州財政官員致電貝萊德,說其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中有抵押貸款擔保債券,而且多數是由陷入危機的雷曼兄弟公司賣給佛州的。“那些政府官員打來電話時幾乎都快哭出來了”,貝萊德的一位高層主管回憶說。數天之內,貝萊德的評估小組便完成了對佛州的資產分析。一個月后,他們又完成了拋棄不良資產的規劃圖。從那時起,致電貝萊德尋求幫助的公司開始絡繹不絕,紛紛要求他們幫助分析、管理、出售不良資產。
2008年3 月,華爾街原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深陷危機泥沼。當月15 日,摩根大通雇傭貝萊德,對貝爾斯登的資產負債表進行評估,以幫助他們決定究竟該用什么價格來收購該公司。第二天,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也找上門來,聘用貝萊德評估貝爾斯登的資產。
在金融危機最疾風暴雨的那段時期,芬克馬不停蹄地與美國金融界巨頭們接洽,貝萊德集團為華爾街的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出謀劃策。盡管貝萊德本身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芬克切切實實做了不少“生意”,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華爾街。
正是因為芬克的出色表現,不久前,《財富》雜志報道稱,當美國現任財長蓋特納希望得到有關金融市場如何解讀政府政策,或如何應對當前危機的第一手資料時,求助最多的人也是芬克。
翻開蓋特納最近的活動記錄,芬克出現的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投資集團的高管。在過去將近兩年時間里,蓋特納與芬克至少談了49次。難怪《財富》雜志說,芬克是美國財經界與財長對話最頻繁的人,這不僅意味著貝萊德對全球金融事務的影響日益擴大,也充分說明了蓋特納對這位智囊的高度信任。
風險規避至高無上
今年,在美國財經雜志《巴倫周刊》與《彭博市場》評選的“全球30位最佳CEO”和“第二屆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上,芬克的名字都赫然在列。貝萊德集團并非資本市場上唯一的資產管理與風險分析公司,與高盛等提供同類服務的投資集團相比,芬克有什么過人之處,令貝萊德成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資產管理公司?
貝萊德有個準則,就是從不利用自己的資產與客戶競爭,這種做法使其在與同類公司的競爭中贏得了信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愿意讓競爭者看到他們的資產表,而貝萊德不是投資銀行,自身也不進行相關交易,因此不會與客戶有利益沖突。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優勢,它才能夠對所有類型的證券產品都有全盤的了解。
其次,芬克認為,嚴格的管理模式與風險規避策略在投資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他經營管理中最重要的指導理念。他通過一系列的專業手段來實現這一理念,既關心貸款人的利益,避免貸款違約風險,同時也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除此之外,令貝萊德贏得市場的還有其超強的分析能力。在債券市場中賺錢,靠的就是深挖市場中相互關聯的各個細節,并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貝萊德集團完美地實現了這一點。它有一支“金融特種部隊”,由物理學家、核工程師、電子工程師、經濟學家、MBA、會計師等組成,這支“特種部隊”讓貝萊德的分析能力無人可比,其開發的投資分析軟件遠勝所有競爭對手。
《財富》雜志寫道:“有不少金融機構的高管都把拉里·芬克的號碼設在手機撥號快捷鍵上,原因不言而喻,在風云變幻的資本市場,只有貝萊德值得信賴,它能挑選出優質證券,并為金融機構提供準確評級。”在這個層面上,芬克確實堪稱“華爾街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