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之士,未必知教授法”這是我國倡導國文教授法的蔣維喬先生在1909年為許多國文教員未能掌握良好的語文教學方法而發出的感喟,可見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
要尋求實際有效的教學法,首先得分析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體校的學生,來自各市、縣、區的中小學校,他們大多數是從小接受運動訓練而有一技之長的佼佼者,但他們畢竟還是青少年。因此,他們既有同齡人的“共性”,又有其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從積極的方面看,他們有“三好”、好奇、好勝、好動;從消極的方面看,他們有“三差”、學習基礎差、學習自覺性差、上課注意力差。而他們在訓練場上生龍活虎,勇于拼搏。每天經過大負荷的動態訓練后轉入到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靜態學習。有的學生仍處于興奮狀態,坐不下來,學不進去;有的學生則處于疲勞狀態,昏昏欲睡,聽不進去。這給教師的教授帶來重重困難,要解決這個難題,除了加強思想教育,科學安排讀訓時間以外,教師還須努力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得法者事半功倍。”如何得法?核心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教材、人材。對我們來說,就是要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從體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選擇與創造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提高教材質量的教學法。下文是初探所得。
1 趣味教學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不厭其煩地逐句地講解,直到歸納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教師一絲不茍。“滿堂灌”卻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千篇一律,極不耐煩,盼著下課。在語文教學中要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師、學生在教學中都受益,就必須培養自身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只有師生雙方均對語文學科充滿濃厚的興趣,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相長。
心理學上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面對的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一日千里,不繼續學習就代表著落后。因此,只有對語文懷著始終不渝的興趣,才能激發自己對語文教育的熱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的質量。只有對語文懷著始終不渝的興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不單學到語文的基本知識,更能在課余、在工作后、在人生中對我們國家的語言、文字、文學充滿興趣,從而自覺地探索知識、開闊眼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的最終目標是“不教”,要采用趣味教學法,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巧妙地在學生的心中設置懸念,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質疑心,啟動學生思維的運轉,使之從“厭學”到“樂學”。如教《菜園里》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蔬菜。學生們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爭先恐后發言。隨后我拿出各種蔬菜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