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腕普京再次上臺主政,俄羅斯特權車要“下崗”,普京的這一招,讓俄羅斯的選民很“解氣”,但成效如何,人們議論紛紛。
2012年7月1日,俄羅斯新任總統普京簽署的《對交通工具上使用的警燈和警報器進行規范管理》總統令將正式生效。根據這一命令,俄羅斯政府機關裝有藍色警燈標志的車輛(俗稱特權車),數目將限制在569輛,比現有的1040輛減少約一半,而且有些部門可能完全取消特權車。
交警讓記者“靠邊” 在俄羅斯,特權車不是新鮮事。上海社科院俄羅斯研究中心秘書長張健榮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說:“特權車在蘇聯時代就有。當年的特權比現在還嚴重,什么都是‘特供’。當年在‘小白樺’特供商店,官員用兌換券購買‘內部供應’的緊俏商品。掛藍色警燈的特權車也是俄羅斯的‘傳統’,我在莫斯科時也看到過,其他車都要給它讓路。”
特權車早已引起俄羅斯人的不滿。特別是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政府機構高度集中,特權車也主要在城內活動,更加劇了堵車情況。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莫斯科工作生活一年多,其間,多次趕上高級官員出行或下班。高官的車還沒來,交警就將道路提前半小時封上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記者不明就里,還覺得“今天的交通怎么這么暢通”,開著開著就不對勁了。前方交警拿著指揮棒,示意記者“靠邊停下”。記者想:“我又沒違章,為啥攔我?”再一看,馬路邊停著一溜車呢,原來警察是讓“社會閑雜車輛”靠邊,讓閃著藍色警燈的特權車先走。俄羅斯的司機們在漫長的等待中,經常以突然迸發、持續不斷的刺耳鳴笛聲,發泄對特權車的不滿。
在莫斯科的主干道,如庫圖佐夫大街、列寧大街,雙向車道中間有兩條白色實線劃出的特殊區域,寬度相當于一條普通車道。這被稱為備用車道,主要供消防車、救護車以及執行緊急任務的公務車使用。一些官員下班回家時也會走備用道,甚至在車流中逆行。莫斯科民眾在擁堵的車流中看到豪華汽車閃著藍燈穿行在備用道上,心情交織著“羨慕、嫉妒、恨”。
特權車與民爭路,方便了自己,卻給市民帶去不便,有時候甚至傷害民眾的生命安全。當地媒體經常報道特權車與社會車輛相撞,造成傷亡事故。俄羅斯人戲稱特權車的警燈為“藍色小桶”,有個反對特權車的民間組織就以“藍色小桶”為名,最近還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在俄羅斯網絡上熱傳。視頻拍攝于2011年10月的列寧格勒州。當時,警察剛將道路封閉,讓一個高官車隊通過,一輛救護車即拉著危重病人呼嘯而至。警察就是不讓其通過,堅持讓高官走后才能放行。后來有媒體稱,車上病人因為耽誤了搶救時間而不幸死亡。雖然這個消息至今沒有得到正式確認,卻引發了民眾對特權車又一輪憤怒的譴責。一些媒體批評說,封路本身就是一種“封建主義的野蠻形式”,人的生命遠比高官的出行方便更為重要。
普京讓特權車“下崗” 其實,特權車哪個國家都有,之所以莫斯科的特權車成為矛盾焦點,關鍵在于特權被濫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前所長、俄羅斯問題專家邢廣程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所謂特權車,就是執行特別公務的車。特權車用警燈,是為了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一般車不能完成的急迫任務,有的涉及國家安全如追捕罪犯,有的是特殊工作需要。誰也不會批評救護車為何開著警燈走,因為大家知道它要救人。政府執行公務也需要這樣帶警燈的車。但如果過濫,沒有用在特殊公務上,就會擾亂交通秩序。莫斯科交通非常堵,有的特權車沒執行公務也開著警燈,有的還逆行。民眾心里會有不平等的感覺,認為某些官員做得過分。反感多了,民眾的情緒就大了。”
普京簽發的總統令,實際上是兌現了他的選舉諾言。他下令,警報器將只能安裝在那些“關系人民生命財產與安全”的部門用車上,這些部門包括消防、警察、醫療救護及軍車緝查部門。安裝警燈的車輛應在車身上用專門的彩色圖形標示出來,其使用也有嚴格的限制,比如,閃燈只能在執行“保護公民生命與健康”的緊急任務時開啟。總統令實施后,各有關部門的特權車都會減少,聯邦安全局保留197輛,內務部100輛,聯邦通訊機要局60輛,總檢察院30輛,聯邦調查委員會12輛,國防部20輛。政府帶有警報器車輛為28輛,總統辦公廳為20輛,聯邦委員會5輛,國防杜馬8輛。83個聯邦主體領導人則每人一輛,但只能在自己的管轄地區行駛。而政府辦公廳、最高法院、一些聯邦部局、中選委和地區最高立法機構則完全取消特權車。
記者請張健榮對普京此舉進行解讀。他說:“現在俄羅斯的情況與普京上一個總統任期時已經不同了。社會環境更加多元,民眾通過法律手段和上街游行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和看法。普京也覺得壓力比前些年更大。他提出的執政綱領,突出了民生,政府要為民做事。民眾對于特權和腐敗很反感,社會呼聲比較強烈。普京上臺以后,要樹立清廉的政府形象,要做出讓民眾能看得見的姿態,就要有比較具體的措施拿出來。反特權車應該是普京‘新政’的一個方面。不管最后效果怎么樣,減少這么多警燈,這還是一個比較具體的措施,在改善政府形象方面是有作用的。”
特權比警燈更可恨 普京的總統令規定,俄羅斯內務部擁有特權車的許可權,并監督其使用。媒體稱,從7月1日起,警察就會在莫斯科的滾滾車流中檢查特權車,執行總統令。此舉能否見效,有些人表示懷疑,也有些專家給予積極評價,希望這種打擊特權車的行動能長期堅持下去。
其實,早在2006年,普京就曾簽署過命令整頓特權車,當時將特權車從7000余輛大幅度削減至目前的1000余輛。不過,那次治理的效果并不明顯,特權車的霸道行為也并沒有收斂多少,老百姓對官員的這種“另類腐敗”還是非常反感。甚至普京本人對俄羅斯官場的這種風氣也做出過激烈的批評。2010年底,他曾公開聲明,封路這種做法只適用于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兩個人的出行。言下之意,其他高官出行時的封路,都是不合適的。但話是這么說了,實際并沒有馬上落實。
有人說,普京這次又是在“作秀”,是“廉政秀”、“反特權秀”。張健榮認為,即便是“作秀”,其本意還是好的。但他認為,俄羅斯在反腐敗方面其實做得還是不夠的。“在俄羅斯這樣的有威權傳統的國家,官員腐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有制度的因素在里面,因為官員大權獨攬。在反腐方面,中國有些方面比俄羅斯做得好,一些問題中央早就三令五申,俄羅斯現在才開始搞。而且俄羅斯人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關鍵要看實效。一批官員的特權車突然被取消了,上街辦事肯定不自由了。特權被剝奪,心里肯定也不舒服。所以規定也好,政令也好,關鍵是執行和監督得怎么樣。如果監管不行,流于形式,再好的政策都沒有效果。”邢廣程則認為,打擊特權車是普京在反腐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具體措施。而普京“應該還會有別的措施”。
其實,在俄羅斯,人們也在思考“減少警燈”的實際意義。有人說,警燈不可恨,可恨的是濫用警燈所代表的特權思想。“去掉警燈能改變什么?高官會代之以警車護送。那樣只會加劇交通擁堵。”而俄羅斯司機權利保護委員會主席達佐羅夫則對總統令完全不抱希望,認為這個命令最終會不了了之。他說:“所有的警燈其實不是掛在車頂的,而是掛在權力機關長官們心上的。只要他們還存有無視法律、無視民眾權益的思想,特權車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