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他學的是電機專業(yè);畢業(yè)后,他開始服兵役,在軍中認識了一位朋友,終日聽其談論電影;退伍后,他進入一家傳播公司擔任電視節(jié)目助理,開始步入影視圈。
他曾寫過劇本,學過拍攝,當過場記……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楊德昌電影工作室的人員,隨后進入楊德昌電影工作室擔任助理,成為獨立電影大師楊德昌的弟子。
他的夢想緣于臺灣漫畫家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讓他著了魔。
“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一段慘烈的抗日故事。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人不滿日本政府殘酷的“理蕃政策”聯(lián)合起義,在霧社運動會上殺死134名日本人,隨即遭到日本人圍剿,原住民犧牲1234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遇滅族。
1996年,他第一次接觸到邱若龍的漫畫,他感覺滿腔熱血沸騰,隨即萌生了為“霧社事件”寫劇本的想法。與此同時,還參與了邱若龍的紀錄片《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的拍攝。
紀錄片拍了一年多,他接觸了不少從“霧社事件”過來的幸存者,戰(zhàn)時,他們大多是十三四歲的孩子,雖然沒有真正參與戰(zhàn)爭,但大多有為戰(zhàn)事傳遞食物的經(jīng)驗。
2000年,《賽德克·巴萊》劇本完成,獲得當年臺灣“新聞局”優(yōu)良電影劇本獎。但是,要把劇本拍成電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國際慣例,他需要把劇本拍攝為5分鐘的樣片,然后借此募集3億元新臺幣拍攝這部史詩大片,然而,僅僅5分鐘的樣片,就需要200多萬元新臺幣。
他悄悄地去銀行辦理了房產(chǎn)抵押手續(xù),回家來找妻子簽字。他不知道怎么向妻子開口,這套房子是他們唯一的資產(chǎn),如果電影拍不成,200萬就打水漂了,從此以后,他就要帶著妻子流落街頭。直到第二天早上,妻子要去上班了,他才鼓起勇氣提起此事。妻子什么話也沒有說,默默簽完字,臨出門的時候,對他說:“我知道你是一個有夢想的人,這個世界不缺有夢想的人,缺的是有實現(xiàn)夢想的勇氣的人。”
他決心放手一搏,獨立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完成5分鐘長的《賽德克·巴萊》片段(前導片)。但是,根本沒有人愿意投資這部耗資巨大、又沒有明星參演的電影。
為了拯救夢想,他開始走上“曲線救國”的路線,投拍了《海角七號》,《海角七號》的影響出奇的好,為他掙來了1.5個億,在別人眼里,他一夜之間成了億萬富翁,但在他自己看來,《賽德克·巴萊》的預算是3億元新臺幣,還有一半的錢要籌集,他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斷與有錢人吃飯,把影片提案給他們看,但大部分有錢人只是“比較愿意跟他見個面”。
2009年10月,《賽德克·巴萊》終于開拍。之后影片就像個燒錢的無底洞,3億根本不夠,他只能邊拍邊找投資,幾乎每一天都很慘烈。
2009年底的一天,真的撐不下去了,劇組連盒飯錢也拿不出來了,工資拖欠著,四處都是追債的,連流動廁所公司都跑來拍著桌子要錢。
制片人張家振想起來,自己認識的人中,周杰倫最有錢。周杰倫聽說要找自己借錢,說:“我回去和我媽商量一下。”第二天錢就到賬了,4000萬元新臺幣,他說,那是他借錢最快到賬的一次。
為了向投資者們證明《賽德克·巴萊》能賣座,他想了很多計策,電影上映前,他們開設官方博客,每天記錄拍攝中的艱辛,還預售門票,最終預售了10萬張。
2010年,《賽德克·巴萊》獲得臺灣“新聞局”獎勵,作為重點補助電影,補助1.6億元新臺幣,隨后,臺灣中影公司出資3.5億,解決了影片的財務問題。
2010年9月,《賽德克·巴萊》殺青,當晚他喝醉了,抱著一位同事大哭了一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2011年,籌劃長達12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自編自導的史詩英雄電影《賽德克·巴萊》正式上映。
他叫魏德圣,一個為了夢想而活的瘋子。在賽德克語中,“賽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萊”是“真正的”。
(責編 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