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在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就職典禮上宣誓就職,正式開啟其第二任期。
回顧過去4年,他曾遭到臺灣各大電視臺“名嘴”非議,被冠上“無能”之名;也曾面臨民眾支持率暴跌的窘境,一度舉步維艱。正如他本人所言,這4年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他已經過了的“關”有——
第一,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兩岸關系新局面。
第二,以清廉自持,遏制了臺灣政壇的貪腐風氣,重樹“清新政風”。
第三,臺灣經濟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保持了相對平穩的發展。2008年到2011年,臺灣平均經濟增長率上升到4.2%,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到1.42%,失業率下降到4.39%,均優于陳水扁“當政”期間的水平。
從總體上講,馬英九完成了他自稱的“撥亂反正”的任務:把陳水扁留下的爛攤子“盤活”了。
但他沒有過的“難關”是——施政缺乏魄力。他習慣于先擬定初步方案,在被外界批評得一無是處后,收回再修改,長此以往,便成了施政缺乏魄力的鐵證。其中一部分施政方案,因諸多利益團體的阻撓而落實不下去。這不僅讓“藍營”內部抱怨他“事倍功半”,還給批評者和反對者增添了聲勢。
展望第二任期,馬英九有不少利好因素,也面臨著諸多限制。
最大的利好在于兩岸關系。如今,兩岸互信基礎得到不斷鞏固,雙方對彼此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已了然于胸,未來4年兩岸互動必會更加良好。同時,美國對馬英九的行事風格也更加熟悉。
第二項利好是,馬英九已經沒有追求連任的壓力,可以排除外界干擾去貫徹其大政方針,兌現為臺灣打造“黃金十年”的口號,在歷史上“留名”。
第三項利好是,馬英九團隊歷經磨練,今后的實際表現和危機處理能力會更好。
但馬英九面臨的問題與限制也不少。首先,“藍營”接班人問題將會日益突出,馬英九的個人權威和地位將會削弱。其次,“綠營”將繼續以“反馬”作為擴張勢力的法寶,島內輿論“批馬”的聲音不會減弱。這次就職儀式前,民進黨等“綠營”政黨組織5.5萬人舉行“嗆馬游行”就是一例。再次,歐洲債務危機重創全球經濟,臺灣經濟今年第一季度的表現遠不如預期,馬英九對油電價格做必要調整反而使物價問題更加突出,給新任期蒙上了陰影。
一言以蔽之,馬英九的第二任期,是新的開始與舊的困擾。
對他的第二任期,可以期待的是:兩岸確立貿易與投資的合作框架,島內經濟走出徘徊局面,國民黨確立接班團隊、維持執政地位。
外界很期待但他絕對做不到的是——改變施政風格。他依然會是“穩中求進”、缺乏魄力的馬英九。
這樣的馬英九,是憑什么贏得連任的呢?
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所分析的,除了兩岸政策,馬英九的“個人特質與個人形象”、“夫人牌與家庭牌”起到了重要作用。與陳水扁及其家人的玩弄權術、貪污腐敗、張揚跋扈相比,馬英九和他的家庭為臺灣帶來了清新之風。尤其是兩個女兒馬唯中、馬元中,受到島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熱烈追捧,這是其競選對手望塵莫及的“優質資產”,是馬英九取得連任的堅強后盾和政治生涯中最為光彩的一筆。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胡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