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在擔心自己會衰落,但這次的衰落之憂顯得更為強烈。次貸危機的重創、美式經濟的失敗、上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政府和市民舉債度日、貧富差距拉大、中產階級下沉……美國經濟統治世界的時代恐將結束。
然而,也有人反對這一看法,并列舉出很多理由: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仍占全球約1/5;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的人口在正增長,這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是個例外;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儲備貨幣的發行者;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吸引了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在科技創新上處于前沿和領先地位;美國企業擁有強勁的財務狀況,可能在未來數年之內釋放出一波強大的投資浪潮;美國擁有傲人的紀錄:在幾乎每10年一次的經濟危機中都能獲得重生。有觀察家比喻說,現在比賽僅進行了上半場,美國將在下半場徹底反彈。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給美國人打氣,他在今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說:“那些告訴你美國正走向衰落或我們的影響力正在減弱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觀點的碰撞總是激動人心,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了多位美國經濟學家,相信他們“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美國經濟正從危機中反彈
環球人物雜志:你是否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衰落或將會走向衰落?
邁克爾·費羅利: 由于新興經濟體趕了上來,美國占世界GDP的份額在未來數年可能會下降。然而,不同于歷史上的大英帝國等,美國在領土上不會收縮。因此,拿美國與歷史上一些帝國的衰落做比較,是在不正確地管窺美國在世界的位置。
美國經濟正在從危機中反彈,而且將會持續,雖然相較以往美國經濟從周期性衰退中復蘇的步伐,此次反彈的過程似乎長了些,這可能與房地產市場崩潰有關。歷史經驗證明,美國經濟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從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的衰退中復蘇。
戴爾·喬根森:美國經濟在衰落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過去10年里,美國經濟增長的前景已經大為改善。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是,美國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缺口加大,也就是說有很大的產出潛能沒有釋放。在未來10年,這種缺口會消失。
環球人物雜志:以往支撐美國經濟強盛的根基是什么?這些因素在金融危機之后是否會繼續存在?
邁克爾·費羅利:我認為,美國經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安排因素,特別是法治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我相信,在經歷這次危機之后,美國的這些基本制度安排依然存在,因此,美國仍將是個強盛的國家。近幾十年,其他一些國家也引入了這些好的制度安排,美國的企業也從這些國家的體制變遷中獲益。因此,我的結論是,美國占世界GDP的份額可能會下降,但是,美國依然會在經濟上取得成功。
戴爾·喬根森:事實已經證明,美國經濟非常具有韌性。美國經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市場紀律在發揮作用。這在信息技術領域,非常成功。而在政府干預較多的領域,如能源行業,就沒有這么成功。
不過實力總是相對的。展望未來,美國在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印尼等國的競爭中,將持續失利。因此,人們會越來越少地談論美國的經濟和政治霸權。在一個世紀前美國開始崛起為世界經濟領導者的時候,追求多極化的世界,曾是美國的長期目標,只不過后來被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與蘇聯的冷戰所打斷。而未來,正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所指出的,一個多極世界將會出現。
當前,美國政府正疲于應對金融和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因此很多人還沒有看到我所說的這一趨勢。在未來6個月的總統大選中,美國政治人物可能更加不愿意承認美國相對衰落和多極世界的現實。但我估計在大選之后,也許從明年1月開始,美國政治人物們將會聚焦這些問題。
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與美國衰落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崛起”,很多人預言中國的GDP在未來將超過美國,美國經濟學家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高速奔騰30多年的中國經濟列車將會持續嗎?
環球人物雜志:你怎么看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戴爾·喬根森: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至少基于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編者注)計量方式,會得出這一結論。然而,有很多不確定性。中國在將經濟從出口導向調整為內需驅動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中國需要更加努力,將本國經濟從過度依賴投資,如高速鐵路領域的投資,轉向依賴消費,如醫療和教育,中國在這方面目前還未取得太多進展。
皮耶特·鮑泰利:我對中國未來發展感到樂觀。只要中國不犯大錯,繼續堅持改革,推動經濟平衡發展,更多依賴國內需求、市場的力量,以及間接的政策調控來發展經濟,我預計中國經濟還將在未來幾十年內保持7%—8%的高速增長。
尼古拉斯·拉迪:未來10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約8%的增長是有可能的。按照這樣的發展節奏,在2020年前中國GDP將趕超美國,達到世界第一。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中國人均GDP依然較低,而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黃育川:在國際經濟金融環境面臨很大壓力的情況下,2011年中國GDP增長9.2%,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在未來10年內稍微放慢一些。一方面,人均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以后,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下降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經濟適度放緩是基于環境的可持續性和承載能力的考慮。此外,到本世紀第二個10年結束時,中國勞動力將停止增長,因此中國政府沒有必要為解決就業問題而保持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我的看法是,在下一個10年,中國年均GDP增長目標定在7%—8%的區間是合適的。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你認為應在哪些領域進行優先改革?
黃育川: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由于收入不平等導致的社會矛盾加劇。我建議將更多財力投向社會和民生領域,特別是用于幫助較落后的地區加快發展,以縮小城市與農村以及沿海與內陸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另外,為了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應盡快放開戶口體系,讓農民工享有完全的市民待遇。
皮耶特·鮑泰利:我認為,在經濟政策方面,中國最應及早做的是進一步推動金融自由化,這可以通過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和增強匯率彈性來實現。
尼古拉斯·拉迪:中國自2003年以來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非常不平衡的,在現有的模式下,增長不可持續。因此,中國必須從根本上建立一個新的增長模式,否則未來經濟增速可能下滑到5%—6%。為平衡經濟增長,我的政策建議是,在財政政策方面,對個人減稅,增加政府消費支出(如醫療、教育、社會福利、退休金支出),增加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在金融改革方面,最優先的任務是取消對存款和貸款利率的管制。許多人議論應該引入更加復雜的金融工具、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讓外國金融機構更多進入中國市場,我倒認為這些不是目前金融改革最迫切的核心任務。匯率政策方面,建議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此外,應該對政府仍然控制的價格領域進行改革,這包括落實現有的環保標準、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等。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推動這些改革符合中國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編輯:孫夏力 美編:黃浩 編審:吳迎春